内蒙古推动机制创新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03 11:01:45 浏览()次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不等不靠、闻令而动,组织全区上下尽锐出战,施工期曾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累计完成治沙5000多万亩,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内蒙古勇于探索实践并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得益于七个方面的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党政主要领导靠前督战,各级各部门奋力攻坚,将防沙治沙“战斗堡垒”建在第一线,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治沙的工作体系。

二是创新工程融合机制。将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一体推进,2024年治理沙化土地238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实现增绿、增能、增收多赢。

三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了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设立防沙治沙基金会、动员企业参与、开展公益治沙等方式自筹资金100多亿元投入治沙,国家项目配套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承担,不给盟市旗县增加负担。

四是创新多方参与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意见》,围绕“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累计吸纳12.3万农牧民,发放劳务报酬11.8亿元,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工程建设。

五是创新联防联治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深化蒙甘陕宁冀辽6省区合作,构建起共建共防共享治沙新格局。

六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制定出台了降低治沙成本提高治沙效率7条措施,推动保障性苗圃、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利用麦秸、芦苇和平茬剩余物等替代稻草制作沙障,就地育苗、就地取材,有效降低了用种用苗用材成本,用省下来的钱治更多的沙。

七是创新产业带动机制。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优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潜力产业,以产业带动治沙、以收益反哺治沙。

通过创新机制、全民奋战,内蒙古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在攻坚战区,聚焦阻沙入黄,推动黄河两岸620公里林草带全线贯通,从库布其沙漠到黄河构筑起锁边林草带、防风绿化带、光伏治沙带、拦沙淤地坝“四道防线”,入黄泥沙量由过去每年2700万吨减少到400万吨;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今年将达到85%;乌梁素海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在歼灭战区,聚焦阻沙入京,实施“灭黄”行动,2024年兴安盟境内6万亩裸露沙地全部歼灭,2025年还将推动赤峰、通辽、锡林郭勒盟所辖的9个旗县流动沙地全部歼灭;推广“以路治沙”,年内新建穿沙公路2500公里以上、带动治沙500万亩以上;联合三峡集团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计划三年治沙36.3万亩,打造央地合作治沙新样板。

在阻击战区,聚焦阻沙南侵,建设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360.9公里,基本遏制两大沙漠“握手”态势,风沙入侵河西走廊和贺兰山生态廊道态势明显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