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从“伐木经济”转向“生态经济”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5-22 11:00:37 浏览()次

坐落在小兴安岭腹地的黑龙江省伊春市,拥有一片400万公顷的浩瀚林海。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林业工人走进这片广袤的原始森林,为国家建设输送了数以亿计的栋梁之材。然而,过度采伐让这片森林不堪重负。

2013年,是伊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伊春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林木,当地上千家企业关停。放下伐木斧,伊春人开始思考如何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这为伊春的转型发展拉开了序幕。

生态立市,稳定物种多样性

“2003年以来,伊春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提出‘再困难也绝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伊春森林博物馆讲解员王芮介绍说。

停伐后,伊春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首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抓改革,重构生态保护新体制,高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划定了1.5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接近市域总面积的一半,各类自然保护地占林业施业区面积的30%,小兴安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伊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徐铁成告诉记者。

伊春市大箐山县永翠河流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重要繁殖地,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

中华秋沙鸭是全球性濒危物种,目前世界上仅存3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对巢穴的选择极为挑剔,通常会钟情于天然树洞。然而,天然树洞数量有限,寻觅难度大,这就导致中华秋沙鸭面临着严峻的“住房紧张”问题。

为了缓解中华秋沙鸭的“住房危机”,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河道安装人工鸭巢,为中华秋沙鸭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栖息和繁衍场所。

经过多年保护与管理,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在保护区内实现了显著增长,从建区前的不足10只偶见种,发展到目前的200余只常见种。

中华秋沙鸭的故事是伊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伊春拥有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群落、植物1390余种、野生动物330余种,为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强化监督,守护生物安全

多年来,为维护小兴安岭生态链的自然平衡,伊春狠抓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精心构建了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同时,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为生态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伊春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王德庆告诉记者,通过连续多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伊春也十分注重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如今,伊春的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83.8%,成为北方地区唯一全域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地级市;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众多珍稀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2023年,黑龙江印发《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95%以上。

“我们细化并落实《行动计划》,构建起‘1+61’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优先保护单元占市域总面积的86.48%。”伊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涛告诉记者。

凭借出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伊春于2023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被列为绿色龙江先行区(第一批)建设城市。

转型发展,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根基稳固后,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伊春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资源转化核心项目库入库项目79个、总投资930.33亿元。全市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贷款到位资金17亿元。

王芮介绍,伊春积极开展林业资本化运营、森林碳汇交易、生态建设年度报告、森林湿地生态价值评估等一系列创新探索,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统筹解决兴林与富民的矛盾。

以森林食品、林都北药为支撑,伊春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依托丰富的野生浆果、山野菜、食用菌等资源,伊春大力发展森林食品产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将白桦树汁、蓝莓、榛子、木耳等特产推向全国市场。同时,伊春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积极发展林都北药种植产业,培育了人参、刺五加、五味子等药材,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以森林生态旅游为引领,伊春将广袤的林海、清澈的河流、独特的地质景观等自然资源与丰富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近年来,伊春旅游越来越旺,2023年,我们共接待了近5000名游客,我们还将准备扩大经营,致力于建成集康养旅居、民宿、餐饮、露营、萌宠、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伊方山水民宿综合体负责人曾天姣说。

去年,伊春首次开发森林冰雪马拉松游等冬季游项目,旅游人次新增400多万,旅游业带动的第三产业GDP占比达63%,今年一季度实现经济增速4.8%的“开门红”。

伊春用实际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伊春实现了从“伐木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身,为老林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范例,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伊春智慧”。

编辑:程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