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广阔的国土和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
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保护与发展。党的二十大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为新时期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基本形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创新制度体系,强化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以综合法、区域法、要素法相结合的“1+4+N”法律体系。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纳入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以及生态保护专项规划。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将占陆域国土面积30%以上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严格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用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充分发挥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不断增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相关公约进程,领导推动发布“昆明宣言”、达成“昆蒙框架”,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篇章。切实履行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国际条约,着力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历程上打下深深的中国烙印,有力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信心、决心。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坚定不移地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坚信,只要全人类团结合作,携手并进,就一定能够实现“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美好愿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和谐美丽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