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除治超7.3万公顷互花米草
作者:编辑部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5-22 10:58:37 浏览()次

互花米草,这个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的盐沼植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种到我国以来,因其强大的繁殖力和适应性,成为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植物。

根据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力争到今年,全国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各省份清除率达到90%以上。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7.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89.4%,成功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

南京大学教授钦佩4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互花米草的“生命密码”。日前,他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表示,当前的互花米草防治应更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推进互花米草资源化利用。

科学精准开展互花米草综合治理

互花米草最初被引入用于保滩护岸、促淤造陆。

这种具有极强适应能力的盐沼植物,每天被海水淹没两次,在高含盐量、高缺氧、高脉冲的极恶劣环境里,显现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成为滩涂植物中的王者。

根据前期摸底情况,除辽宁省外,我国沿海省份均有互花米草分布。

钦佩介绍,互花米草在滨海潮间带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它凭借自身含有的丰富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在潮涨潮落的高脉冲外力下站稳脚跟,以柔克刚抵御风暴潮和台风。

然而,互花米草大范围入侵,不仅挤压其他植物生存空间,破坏底栖生物、鱼类和鸟类栖息环境,改变沿海滩涂生态系统结构,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安全,而且还阻碍潮水的正常流动,降低江河入海口泄洪能力,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侵蚀性岸段,互花米草也是一种屏障。互花米草的存在可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钦佩告诉记者,“如果将其全部去除,海浪将会直接冲击海岸,可能导致海岸线后退。所以国家并未要求全部清除,而是科学精准开展互花米草综合治理,选择适当保留。”

记者了解到,全国互花米草防治,重点在长江三角洲沿海省份、山东和福建开展攻坚战,其中,江苏2.0万公顷,浙江1.56万公顷,上海1.2万公顷,山东0.93万公顷,福建0.93万公顷,广西0.13万公顷,天津0.04万公顷、河北0.01万公顷,海南和广东完成各自互花米草零星存量治理。

不过,钦佩在调研时发现,部分地方没有认识到互花米草生态功能的复杂性,只是简单地响应治的号令,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互花米草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方面影响,采取大规模铲除的措施。由于盲目全部清除,缺乏科学规划,导致潮水沟失去庇护,直接暴露在潮水冲击之下。

钦佩告诉记者,稳定的潮水沟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以为麋鹿等依赖潮水沟水源的动物提供饮水来源。

“麋鹿以互花米草为食源,并且依赖其作为庇护所。在防治过程中,若是没有因地制宜为麋鹿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很容易导致麋鹿失去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进而被迫上岸进入农田觅食。”钦佩表示。

此外,一些地方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互花米草在生态系统中的整体功能。

钦佩认为,互花米草的存在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有着重要意义。它通过自身的生长、死亡和分解过程,参与潮间带的营养物质循环,并且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全部清除互花米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也容易被破坏。例如,底栖动物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以其为食的鸟类等生物,整个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容易被扰乱。”钦佩说。

实现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

“在我们那里,一亩地的治理成本约8000元,你们这儿治理成本还不到2000元,钱是怎么省出来的?效果咋样?”

在一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上,一位参会代表请教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防治经验。

关于互花米草防治,是一场人与入侵物种的持久战,涉及技术、资金、成效多方面考验。

我国积极开展互花米草防治,包括上海崇明东滩、山东黄河三角洲、福建闽江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互花米草综合防治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2022年9月,作为生态省的福建,制定了“一年明显见效、二年基本除治、三年完成修复、长期加强管护”的总体目标,全面打响互花米草除治攻坚战。

昔日“护堤卫士”除绿后,该如何防止反弹?

为此,宁德市专门建立了一套互花米草网格化管护办法,建立专业管护、长效管护、日常巡护等“智慧+人工”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并以林长制为抓手开展分区分类定期巡查。

不少地方也在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滩则滩”的原则,科学制定相关防治方案,科学确定治理后的滩涂生态修复方式,合理利用土地。

山东省东营市就一边忙着除“草”,一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式,因地制宜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黄河口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上海市则是通过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互花米草治理,保护与修复堤外海滩、恢复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打造绿色生态空间与亲海近海空间相融共生的滨海湿地生态廊道。

为防止“一刀切”和“无序操作”,钦佩表示,我国明确互花米草防治要“尊重自然,科学治理”和“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他认为,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这一生态工程是科学治理的重要选择。

“除了克服资金与管护压力,也要在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下,突破技术瓶颈,包括互花米草的生态特性研究、防治技术研究等。”钦佩说。

在钦佩看来,互花米草的科学治理,可分为原位利用和因地制宜、适时收割两种途径。其中,原位利用既可以抗风防浪、促淤造陆,也可以用于野生麋鹿滩涂养殖。对于适合集中清除治理的区域,收割后的互花米草则可以通过绿色工艺,从中提取出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生产功能性产品。此外,互花米草渣可用于培养菌菇、养殖蚯蚓,生产后的肥料通过还田可以再次用于麋鹿养殖。同时,还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互花米草资源化利用研发。

编辑:程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