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来了,风和日丽,大地万物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走出家门,走向自然,参与到挖野菜、抓小鱼、捞螺蛳等 “野采” 活动中。野采既可以愉悦心情、舒缓工作压力,又可以在亲近自然中陶冶情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深受市民喜爱。
野采充满乐趣,但其背后潜藏的健康安全与生态环境风险不可忽略。
从健康安全角度来看,部分野菜看似普通,实则暗藏有毒物质,仅凭外观很难判断,盲目采摘食用风险很大。例如,毒芹与水芹菜外形极为相似,但其全株有毒,尤其是根部,误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手脚发冷、四肢麻痹等症状。今年3月25日,广东佛山一家6口就因误将断肠草认成了五指毛桃,将其用来煲鸡汤,食用后全家中毒,幸亏去医院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来说,无节制的采挖和捕捞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一些热门野采区域,原本繁茂的野菜被连根拔尽,小鱼小虾被一网打尽,螺蛳被肆意捕捞,会为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危机。如螺蛳是鱼类、蟹类、水鸟等许多肉食性水生动物的食物,是水体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过度捕捞导致其数量锐减,会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野采的风险通过正确引导是可以避免的;野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宣传教育是可以防止的。笔者认为,应当积极回应市民对野采的诉求,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避免风险问题发生。
相关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普及野菜、野生物种的辨别知识以及野采的正确方式和禁忌。可以在社区、公园等地举办科普讲座,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科普视频,提高市民的认知水平。可以划定明确的野采区域和禁采区域,在适宜野采的区域设置标识牌,标注可采物种、采挖规范和注意事项;在生态敏感区域设立禁区,安排专人巡查,杜绝乱采滥挖行为。此外,鼓励市民在野采过程中参与捡拾垃圾、科普宣传等生态保护志愿活动,不仅享受自然之美,而且还能为生态保护回馈一份力量,增强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野采作为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体验。只有秉持适度的原则,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参与其中,才能在享受野采乐趣的同时,守护好自然生态的美丽画卷,让自然的馈赠得以长久滋养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