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小农户?多方协作构建“节气新时差”应对体系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22 08:25:01 浏览()次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人们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农业作为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给小农户带来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小农户又该如何应对?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剖析了气候变化对传统节气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系统性韧性提升路径。4月16日,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携手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于西安共同发布《节气的时差:多元农户经营主体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策略案例研究》报告,并举办“节气的时差”气候变化与农户适应策略工作坊活动,对上述话题展开探讨。

“节气的时差”气候变化与农户适应策略工作坊活动现场照片。绿色和平提供。

气候变化引发“节气时差” 双重挑战倒逼农业转型

如今的气候变化正打破传统节气与农事的匹配关系,表现为平均气温上升、降水模式改变、极端天气频发。例如,重庆某地梨树因秋季异常高温二次开花导致次年减产,河北某生态园连续三年遭暴雨洪涝损毁基础设施,陕西某地苹果产业因冷热害加剧面临品质下降风险。

综合来看,气候变化对农业形成了双重挑战:一是传统小农户因资源与认知局限,难以建立前瞻性气候适应体系,仅能通过生计转型或短期增量措施(如增加施肥)被动应对,但易陷入成本攀升与生态恶化困境;二是规模化经营主体虽技术占优,但集中化生产模式更易受极端天气系统性冲击,高昂损失可能动摇经营信心。

差异化路径:小农户需“三重支持” 规模主体重“规划引领”

研究报告显示,以小农户为主的传统社区依赖个体资源与短期调整,适应效果参差不齐。河北某地部分农户因灌溉资源不足被迫弃种小麦,陕西某镇苹果种植户转向玉米多样化种植以分散风险。会上,有专家提出小农户需个体能力提升(如资源获取)、集体互助(社区协作)及制度保障(政策扶持)三重支持,缓解气候脆弱性。

规模化主体则需整合气候趋势分析与本土知识,制定长期趋利避害的规划。重庆某村通过制定生态梨园标准、优化山地气候资源利用,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与系统韧性;河北某地修整河道增强排涝能力,降低暴雨连锁风险。报告建议,农业合作社应发挥技术主导作用,联合社会化服务组织灵活调配资源,形成“规划—技术—协作”闭环。

韧性建设:从“被动减灾”转向“主动适应”

农村气候应对需从“防灾减灾”向“韧性建设”转型,构建“制度—技术—社区”联动体系。报告中具体建议包括:深化区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研究,为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推动适应性技术本土化,如抗逆品种研发;融合地方性知识设计差异化措施,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激活政府、市场、社区多元主体协作,打破“单向动员”模式,形成韧性网络。

“气候韧性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系统变革。”报告主要作者刘杰表示,面对“节气时差”挑战,唯有科学规划与多元共治,方能织就抵御气候不确定性的韧性之网。

刘杰正在报告。绿色和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