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2%的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有一半以上的执行效果并不好
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没有真正把绿色指标纳入进去
“两高一剩”项目贷款虽然总体降低,但是占比依然较高
没有一个指标或者渠道可以实际衡量银行执行绿色信贷的情况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张蕊
绿色金融是近年兴起的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其中,绿色信贷和环境责任保险等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部主任沈晓悦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大气“国十条”的出台以及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计划的即将出台和实施,无论对于加大绿色产业的投融资,还是防范企业环境风险,绿色金融必将成为利用市场机制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并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针对目前上述工作中存在的挑战和困惑,沈晓悦表示,未来应进一步从完善法制和改善市场环境入手,加快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创建更加有利于绿色金融实施的政策环境,强化约束和激励政策,使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相关金融机构承担起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哪些领域成绿色信贷重点?
主要集中在绿色运输、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等项目,金融机构探索开发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
记者:请问近些年我国绿色信贷的政策进展如何?有没有较为突出的案例?
沈晓悦:从2007年开始,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共同或分别推出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绿色信贷发展。包括《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绿色信贷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以及《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
2013年,环境保护部等4部门联合出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对进一步深化银行对信贷企业的环境风险提出了要求,非常有指导性,为深化绿色金融政策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持。
在《意见》指导下,绿色信贷工作全面推开并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为4.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8.8%。从占比来说,还不太高,但是作为起步阶段,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目前,国内绿色信贷主要集中在绿色运输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等项目。其中,绿色运输贷款余额1.6万亿元,占比32.5%;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余额9971亿元,占比20.5%。
在具体的案例方面,兴业银行是我国首家赤道银行,它在绿色信贷领域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截至2013年年底,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余额1553亿元 ,涉及提高能效、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污水处理、流域治理、二氧化硫减排、固废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领域。
据了解,兴业银行还开发了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融资、排污权综合金融服务、节能减排融资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
同时,兴业银行还介入现在比较热门的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的试点。与国内5个碳交易和9个排污权交易试点省市进行合作。
如何评价银行绿色表现?
从绿色银行战略、绿色管理绩效、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发、组织能力建设、对外信息沟通及披露5方面衡量
记者:如何判断银行在信贷方面的绿色表现?有没有具体的办法对银行给予以指导?
沈晓悦:我们对此开展了相关调查和探讨,设计了中国银行业绿色评估体系,从5个方面对银行的绿色度进行量化评估。
这套体系共有13个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领域:一是银行制定的绿色银行战略。二是银行在绿色管理方面的绩效。三是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开发情况。同时还包括组织能力建设和对外的沟通信息及披露等领域。
经过初步评价,以2010年~2012年为区间,总体上“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得到一定控制。虽然总量还比较大,但在增幅上有所降低。
记者:绿色信贷带来了哪些改变?
沈晓悦:具体到行业领域,放贷降幅比较高的行业涉及焦炭、铝冶炼、水泥等高污染行业。同时,我们还发现,在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以后,环境违法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有13家银行就实施了“环保一票否决”制度,而且对钢铁、水泥这样的“两高一剩”的行业采取名单制管理模式。
例如,兴业银行在2011年就拒绝了96笔涉及落后产能的贷款。压缩贷款额度14亿元。其他银行也有一些相应进展。同时,银行正在更多地把资金投向了低碳环保相关行业。
我们选择了在国内资产排名前50的银行,对其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整体性评估。这50家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评估结果也和上述结果相一致。
银行缘何不够积极?
内在动力不足,节能环保项目存在风险不确定性,缺少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政策
记者:您如何评价目前绿色信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沈晓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银行的绿色度在不断提高,但水平总体仍偏低。只有12%的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执行效果并不好。
调查评估发现,虽然大多数银行都制定了绿色信贷战略,但是在绿色信贷管理和金融服务方面,能力普遍偏弱。兴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整体表现良好,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则普遍表现不佳。
很多商业银行银行宣称自己的行为遵从绿色信贷政策,但是在其内部管理中,执行政策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也没有真正把绿色指标纳入进去。
此外,“两高一剩”项目贷款虽然总体降低,但是占比依然较高。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两高一剩”项目和企业上的投资还比较多。
一些银行已经开发出节能环保相关金融产品,但总体的开发动力不足。此外,银行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发布和绿色信贷有关信息的银行有34家,只有19家信息较为充分。外界获得银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其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指标或者渠道可以实际衡量银行执行绿色信贷的情况。对这一问题,中国银监会也正在改进工作。
记者:您认为哪些原因造成绿色信贷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沈晓悦:总体来看,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推进节奏也比较快,但是依然还面临很多难题。
一是银行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短期经济收益往往低于其他工业项目甚至重污染项目,资金回收周期长。
二是许多节能环保项目存在风险不确定性,缺乏资金担保机制,银行对现行节能环保政策心存担忧,不敢轻易下手放贷。
三是一些银行为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而不愿意放弃高污染项目。同时,银行缺少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政策,从而不能真正把核心力量放在节能环保项目融资上。
此外,目前能够提供给银行的技术支撑不足。特别是如何能让银行认识到环境风险存在于哪些领域以及风险的大小,如何识别这些风险等方面,仍存在技术不足,导致银行在提供绿色信贷时心存顾虑。特别是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的确存在还贷能力弱的问题。
污染责任险有进展有挑战
企业反应平淡、动力不足,缘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席,环境成本未能内部化,需从约束、激励机制入手
记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晓悦:2013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投保企业累计达2.4万家(次),提供风险保障500多亿元,支付赔偿款2000余万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利用市场机制防范和分散环境风险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整体来说,这一工作有进展也有挑战。其中,有10余家保险公司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包括中国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等大型保险机构都已经介入这一领域。
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由各省市自愿推动环境污染责任险工作,工作推进的难度比较大。《指导意见》出台后,各地试点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
试点企业主要针对涉重金属企业,同时也包括地方通过行政文件规定的环境高风险企业。
总体上看,企业的反应还比较平淡。主要原因是在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执法不严的大背景下,环境成本没有纳入企业成本中去。因此,如果让企业自愿投保,其内在动力不足。
此外,保险产品的设计上也存在保险产品保障比较低,保险公司服务意识较差等问题。
记者:您认为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如何处理以激发保险公司和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沈晓悦:措施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约束手段,一方面是激励措施。
在约束手段上,首先可以将企业是否投保与环评审批、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申请、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排污许可证核发以及上市环保核查等制度的执行,紧密结合。其次,可以暂停审核企业申请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相关专项资金。第三,将企业未按规定投保的信息及时提供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其客户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提供重要依据。
在激励机制上,可以将企业的环保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并且优先安排环保资金引导企业积极投保。这些机构参考成本补偿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数据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为4.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8.8%。绿色信贷主要集中在绿色运输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等项目上
绿色运输贷款余额1.6万亿元,占比32.5%
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余额9971亿元,占比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