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启动2025年扬尘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21 11:51:49 浏览()次

作为季节性污染“顽疾”,春季扬尘对PM2.5的贡献占比高达20%—30%,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全年其他月份,影响空气质量,关乎城市的洁净程度。正因此,扬尘污染治理成效直接关系着市民的蓝天幸福感、获得感。

针对季节性污染特点,近两年北京市在春季开展扬尘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精准治污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北京市正式启动2025年扬尘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生态环境、住建、城管等7部门联动,以施工、道路、裸地和区域治理为突破口,构建“全领域管控、全链条闭环、全要素提质”的精细化治理体系,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提高城市洁净度。

工地“创绿”:全密闭技术锁住扬尘

施工工地是扬尘治理的“第一战场”。今年,北京市继续推广全密闭施工,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有序推广基坑气膜等先进技术。自2023年西城区首个气膜试点落地以来,这一技术已在全市15个项目中应用,将扬尘和噪声“锁”在密闭空间内,施工全过程污染外溢减少超70%。此外,封闭式的作业环境,使施工作业不受气候及昼夜影响,相较传统施工工艺节省了工期成本。

同时,全市工地严格执行“进门查证、出门查车”制度,做好工地(场站)洗轮机规范安装工作,防止进出工地车辆带泥上路行驶。新能源渣土车、氢燃料电池机械优先使用,打造绿色施工样板。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刘龑表示:“从‘人防’转向‘技防’,工地正从污染源变为降尘示范点。”  

道路“升优”:尘负荷监测实现闭环治理

道路承接了各类扬尘逸散、渣土运输等车辆散落及遗撒的尘土,会被往来车辆不断碾压磨碎,粒径不断细化,车轮卷起后又会反复产生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今年,北京市继续开展平原地区道路尘负荷监测,并对监测数值较高道路开展复测、公示,追溯扬尘污染产生根源加强周边扬尘源治理,推动解决道路遗撒、路面破损等带来的道路扬尘问题。进一步加大“冲扫洗收”组合工艺作业覆盖面,增加道路清扫保洁频次,做好沙尘过后道路的清扫保洁,减少二次扬尘污染,切实提升各类道路洁净度。

裸地“见绿”:生态抑尘唤醒城市绿意

裸地遇风容易起尘,需要因地制宜开展抑尘见绿工作。

今年,北京市更加注重绿化过程的技术指导,开展裸地生态治理和林下植被种植。对短期无建设或利用计划的裸地,采取硬化、绿化等方式减少扬尘污染。各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动态整治,有序推进多元见绿、揭网见绿。

区域“示范”:精细化治理破解民生痛点

在全面加强施工工地、重点场站、大街小巷、裸露地块等各领域扬尘管控基础上,北京市还将推动重点地区建设扬尘精细治理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市扬尘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针对人口密集、施工工地多紧邻居民区的重点地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提升小微工地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对周边居民的打扰。示范区内要全面推广应用全密闭施工技术。居住区装修垃圾清运鼓励使用全密闭新能源智能箱车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道路、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力度,实现基本消除道路尘负荷等级差的道路。

机制“护航”:构建立体化保障体系

为加速新技术推广,北京市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引领、有效激励”推进机制:政府通过减免现场检查频次、核发昼间施工通行证、重污染天气施工豁免等政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优先选用新能源施工机械与气膜技术;财税部门配套税费核减、环保信用加分等激励措施。持续推进建筑施工领域绿色转型,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专项治理期间,为确保扬尘突出问题整改迅速、不反复,七部门将定期组织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分析形势、通报问题,研究推进重点难点工作。

“扬尘问题点多面广,涉及领域广泛,近年来,各建筑施工、运输、消纳等从业单位凝聚共识、合力攻坚,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刘龑表示。随着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深化,扬尘治理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典范,使“北京蓝”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