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大气污染治理,要把移动源减排作为新的突破口。
如何推动移动源污染攻坚,构建起清洁运输体系?
“最关键的就是三招。”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邓小文说,一是推进市内运输清洁化,二是推进跨区域运输清洁化,三是推动港区内作业清洁化。
图为天津港焦炭码头的新能源车辆。
城市车辆之绿
“现在很多工地都一个劲儿追着问我有没有电动搅拌车,政策利好真的很明显。”介绍起因新能源车辆替代而不断增加的订单量,天津磊耀混凝土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刘川忍不住嘴角上扬。
他所在的企业,去年一次性替换了22辆新能源混凝土搅拌车,是天津市众多环保绩效达引领水平的混凝土搅拌企业之一。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不仅能照常生产,其产品还能在一些市政保障项目被优先使用。
“使用方对于混凝土等材料有连续作业的需求,为了避免‘窝工’,采购过程中会倾向于选择有电车的引领性企业。”刘川说道。
重型货车的颗粒物污染物排放量占车辆整体排放的30.3%,NOx排放量则更居高位,占60.4%。为了抓住这个“牛鼻子”,天津市持续推动货运领域车辆清洁化。
2024年,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对混凝土搅拌等7个行业绩效引领企业的清洁运输提出要求。申报环保绩效引领的混凝土搅拌企业,去年年底前,混凝土搅拌车使用新能源车辆比例不低于40%;到2025年,比例不低于80%。
“目前,天津市新能源混凝土搅拌车已达到300余辆。虽然车辆前期投入较高,需60万元,但从长期来看优势显著。如果企业自建充电桩并利用夜间谷电(电价0.39元/度),单次充满电仅需120元左右,续航可支撑4—5趟运输任务。按每车年运输量1.5万立方米混凝土计算,由于电动车的能耗成本优势,每方运输成本能降低10元,相当于单车年节省15万元。”天津市混凝土协会张锋介绍。
“这意味着仅用4年时间,节省的运营成本就足以覆盖车辆购置成本,从第5年开始车辆将完全为企业盈利服务。”张锋说。
图为混凝土搅拌车辆。
为推动新能源替代,天津市用好环保绩效引领的绿色指挥棒,倒逼企业把“灰头土脸”的运输线变成蓝天保卫战线。目前,天津市全部8家火电企业具备专用铁路线,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为100%,全部4家钢铁企业达到绩效评级A级,产品和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
“通过加强政策牵引,新能源替代推广效果明显。”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处长俞皓介绍说,自2024年以来,天津市新增新能源重型货车2816辆、非道路移动机械4533台,保有量分别达到3835辆、2.8万台。
“我们坚持疏堵结合,坚持换新汰旧并举。”俞皓说,在持续实施高排放车辆替代更新行动后,2024年,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柴油货车2422辆、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气货车203辆,停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邮政车144辆、环卫车513辆。
跨区运输之绿
在津南区葛沽镇,蔚蓝天空下,大片光伏板如波浪般起伏,在水面上形成一道道“遮阳屏障”,鱼儿则在水下欢快畅游,这是荣程集团光伏绿电水电解制加氢站的一隅。
这里,大片水域以城市的中水作为水源,通过光伏水电解产出绿氢,为氢能重卡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氧气则运用于钢铁生产。全过程不浪费一滴新水,废水和二氧化碳还实现零排放。
“我们在港口、钢铁厂等多个场景,已逐渐把柴油车全部替换成氢能重卡。目前,集团建成多条零排放货运通道,累计投用氢能重卡800辆,行驶里程达3450万公里,投运加氢站11座,制取绿氢500吨,累计加氢3400吨,运输货物257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万余吨。”荣程新能集团油氢站站长马宏亮介绍道。他身后,一辆刚加完液氢的重卡缓缓驶离。
这是天津市积极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积极打造“制储运加用研及装备制造”氢能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做好区域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是不断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之一。”邓小文表示,如今,这样依托氢能重卡的零碳运输模式,已经覆盖京津冀、山西省、内蒙古等区域,服务于钢铁、化工、港口、矿山、园区等多类型场景。
除了在新能源重卡领域“排兵布阵”,天津市还在公共领域掀起新能源车辆“绿色浪潮”。
据介绍,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港口特色示范应用,天津市拟在2024年—2026年推广5.65万辆公共领域新能源车。截至去年年底,公共领域新能源车已达到8.6万辆,新能源化比例达到57%,其中,2024年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056辆、出租车22902辆、城市物流配送车212辆、快递车130辆、公务用车268辆。
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车的“加油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俞皓告诉记者,为解决因新能源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的“续航焦虑”,让车辆使用者无“后顾之忧”,天津市仍在积极推进宁德时代、启源芯动力布局规划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新能源重卡充换电站52座、充电桩534根、加氢站17座。
港内作业之绿
在天津港南疆港区,一条铁路专列带着数节由集装箱装载的干熄焦缓缓抵达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场桥门吊将一个个集装箱精准“抓起”,装载到一辆清洁能源卡车上。车辆直奔焦炭码头换箱中心快速换箱,随后将快速装船驶往南方钢铁企业。这样的“一站式换箱海铁联运”模式全程密闭运输,减少货物损耗,提高运输效率,还降低了扬尘污染。
图为天津港焦炭码头的新能源车辆。
另一边,叉车、吊车、装载机等常见港口的作业机械也向新能源逐步转型。近期,天津港正式发布了7大类12种全品类新能源港口作业机械示范应用。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机械不仅能够满足港口散杂货、超大件、集装箱等工况的装卸作业需求,相比同等级柴油设备,还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维修成本也可减少近三成。
邓小文表示,为推动绿色港口建设,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实施《天津港区域清洁运输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制修订《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港口主要指标体系(2020—2025年)》等,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清洁运输不断护航,助力企业清洁运输高质量发展。
目前,天津港煤炭清洁运输比例达到100%,铁矿石、焦炭清洁运输比例超过70%,天津港区域停止使用国四及以下中重型货车集疏港,集疏港国六排放标准及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47%。
其中,天津港集团集装箱码头自有新能源集卡达到360台,场内倒运实现100%清洁运输;干散货、件杂货码头生产业务承包方协议车队已有687台新能源重卡投入使用,占比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