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1天,占比近八成,为历年最多。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成果,2025年以来,针对区域内道路机械运输场景复杂、非道路移动机械流动性强、行政区界交叉运输线长等特点,房山区多措并举构筑“0.1微克”移动源污染治理防控网,助推全年区域蓝天保卫战取得扎实成效。
科技赋能:构建全链条数字化监管体系
在房山区生态环境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区1.2万辆柴油车尾气排放数据。这是房山区打造的“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通过“前端物联感知+中端智能分析+末端精准执法”的闭环管理,将移动源监管精度提升至0.1微克级。
“我们给每辆柴油车都装上了‘电子哨兵’”。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移动源监管科负责人介绍,依托OBD远程监控系统,对国五及以上柴油车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尿素添加量等18项参数,当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三级预警机制。今年年初以来,通过这一系统发现并处理超标车辆127辆(次),违法查处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
在进京要道设立“智慧哨卡”,则构成了第二道防线。京港澳高速窦店检查站采用“环保取证+公安处罚”模式,配备遥感监测、FID检测仪等设备,形成“过境车辆必检、超标车辆必处”的高压态势。数据显示,此站点日均检测柴油车1800余辆,超标检出率从2019年的3.2%降至0.8%。
为严防检测机构数据造假,房山创新建立“双随机+云监管”机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56家检测机构实施全过程留痕,运用AI算法对601条检测视频进行智能分析,精准识别“替换车辆”“篡改数据”等违规行为。
制度创新:建立“一机一码”全周期管理模式
在房山某工地施工现场,每台非道路机械都贴着专属的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机械的“环保身份证”里记录的排放阶段、维修记录、油品检测等12类信息。这是房山在全国首创的“机械户籍化”管理制度,通过“进场备案-过程监管-退场注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破解大气污染治理“往0.1微克深化”非道路机械监管难题。
“过去这些机械像‘游击队员’,现在都成了‘正规军’”。中建某局项目经理说,“项目开工前,需在‘房山机械管家’平台报备机械信息,环保部门定期现场抽检。”今年已建立1674台机械电子档案,查处超标机械23台,推动施工单位主动淘汰老旧设备35台。
针对施工机械流动性强特点,房山构建起“环保+住建+交通”协同监管机制。开发工地扬尘与机械监管联动系统,当PM10浓度超标时,自动触发机械排放核查指令。此外,建立油品质量追溯体系,在28个工地安装燃油快速检测设备,查获劣质柴油4.2吨。
在制度创新层面,房山还推出了三项举措:建立机械环保绩效分级制度,对A级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试点安装颗粒物数采仪,实现排放量实时计量;推行机械电子围栏技术,划定低排区自动禁入高排放机械。这些创新举措,使非道路机械排放量同比下降31.7%。
区域协同:打造“房涞涿”联防联控网
在京津冀交界处,房山与河北涿州、涞水建立的“环境执法联合指挥中心”格外醒目。三地共同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三年行动方案》,建立基层村镇执法帮扶机制,通过10天巡查检查、3天线索深挖、7天问题整改,实现对重点街乡镇环境问题的精准发现解决。2024年以来,共开展联合执法帮扶12次,出动执法人员240人次,检查移动源点位172个,发现问题18个,目前已全部要求整改。
“以往交界地带易被忽视,成为监管盲区,现在变成共治示范区。”房山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表示,通过建立联合执法清单、统一执法标准、共享监测数据,今年以来三地已开展12次联合执法,查处跨区域违法案件8起。特别是针对跨境运输车辆,实施“白名单”互认制度,累计互认合规运输企业46家。
全民共治体系的构建更显治理智慧。充分运用“线上+线下”举报线索,建立“定点+流动”“日查+夜袭”的移动源执法模式,全面督促运输企业完善柴油货车环保管理台账,要求出车前检查车用尿素、OBD故障及污染控制装置是否正常使用。特别是根据举报线索,针对垃圾运输车辆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督促超标车辆和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进行维修,达标排放后可正常使用。截至目前共入户检查车辆434辆。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监管”,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协同”,房山区用“绣花功夫”织密移动源污染防控网,不仅让蓝天成为常态,更探索出了一条特大城市精细化环境治理的新路径。随着“0.1微克”治理体系的深化完善,京南新城正向着“蓝天常驻、空气常新”的目标稳步迈进,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贡献“房山方案”。
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