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为全省上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绵阳市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全市单位GDP能耗在“十三五”期间较“十二五”末下降18.5%的基础上,2021年继续下降0.7%。我们将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四大特征”,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四大动力”,统筹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动能。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支撑
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是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绵阳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创建国省级绿色工厂4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家,分别占全省比重的11.1%、50%。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城市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产业支撑。
一是推动存量转型。坚持把“两高”项目、“散乱污”企业治理作为推进产业转型的硬指标,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引导企业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动态跟踪评价和管理标准机制,实现从立项、实施到投用、运维的全闭环节能监测和减排管理。
二是培育发展增量。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1+4”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运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模式,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数字化升级示范项目。
三是做优产业生态。建设碳中和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绿色“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绿色技术研发、转化与推广。发展绿色低碳治理产品认证服务,培育绿色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绿色低碳改造。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双赢的重要方式。我们将深入实施减煤、控油、稳气、增电行动,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一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探索开展用能预算管理。全面深入实施电能替代,就地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等行业煤炭消费,推动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用煤减量替代。力争“十四五”期间,实施煤改电、煤改气以及产能调整重大项目12个。
二是强化清洁能源供给。统筹开发多类清洁能源,完善多元协同储能体系。加强涪江流域水电综合管理,加快推进唐家山水利枢纽、铁笼堡水库枢纽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发建设风电,推动梓潼云峰风电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统筹推动三台、盐亭、江油等地天然气资源开发,助推全省“气大庆”战略实施。
三是加强能源设施建设。完善电力输送通道,科学布局城区、县域、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氢能加注站等。加快重要输气管道项目建设,构建“一环多放射”高压管网,满足终端用气需求。
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畅通高质量发展的循环网络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是提升交通运输整体运行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排放最有效的手段。2021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113.4%,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保有量增长27.8%。下一步,我们将推动交通运输结构向公交优先、公铁并重调整,加快建设低碳化、高效化、立体化、多层次的绿色交通网络。
一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扩大电力等新能源应用,推动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全部纯电动化。加大充电设施配套力度,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建住宅和公共停车场汽车充电设施配备率均达100%。
二是完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公转铁”,持续加密铁路路网,力争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绵遂内铁路今年开工建设。推动绵阳机场T2航站楼年内建成,谋划推进国际航空物流建设。
三是创新交通组织管理。开展高排放老旧车淘汰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柴油货车、渣土车淘汰更新补贴政策,引导货运车辆绿色转型。提升交通组织效能,加快完善“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优化常规公交线网,进一步提高市民绿色交通出行比例。
优化调整用地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我们将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空间的科学规划、统筹与利用水平。
一是守好国土管控“硬红线”。统筹划定三区三线,进一步扩大全市农业和生态空间面积,把全市1个国家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公园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防止城镇盲目扩张。
二是优化空间布局“大框架”。发挥中心城区集聚带动效应,推进科技城新区综合开发,构建中心城区“双中心、多组团”城市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统筹县城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特色塑造,推动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三是激发土地空间“新活力”。抢抓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等机遇,建立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结合开展全市“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深入推进“清闲促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开展混合用地省级试点,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我们将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努力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顺应四川发展大势、支撑绵阳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作者系四川省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