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时机,加快移动源新能源替代,这有资金可以申请!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19 11:42:45 浏览()次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发布《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2025年)》,首次将移动源污染治理纳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的支持范围,重点推动国一及以下(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国二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及以下非营运货车的淘汰和新能源替代或改造。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移动源污染治理被正式纳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领域,也体现出国家以财政赋能加快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

当前,移动源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细颗粒物(PM2.5)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发布的PM2.5源解析结果均显示,移动源在当地细颗粒物贡献中占比居于首位,达到25%—40%。其中,北京刚刚发布的第四轮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显示,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比达五成。可见,加强移动源管控对降低PM2.5浓度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政策与资金支持已到位,但部分区域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导致资金闲置,治理进程相对滞后。为有效推动移动源清洁替代、充分释放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各地需从认知深化、政策协同与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其污染减排效应日益显著。目前一些地方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环境效益仍认识不足,亟须转变观念、增强信心。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在能量效率、智能化、安全性与续航能力等方面已实现全面突破。半固态电池量产推动能量密度跨越至300Wh/kg以上,续航突破1000公里正在成为现实,超充技术实现“加油级”补能效率,固态电池也将在未来五年内迎来商业化应用。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4%,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同比再创新高,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动力和替代潜力。可见,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地务必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将推广移动源新能源替代作为减污降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其次,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政策协同体系,以激活市场内生动力。国家层面持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老旧车淘汰及以旧换新补贴,形成良好政策托底;地方层面需进一步强化配套。成都市即是一个良好范例,通过“购车补贴+路权优先+停车优惠”的组合措施,构建出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优越生态,使其在销量与渗透率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并同步实现PM2.5浓度显著改善。各地可借鉴其经验,出台有针对性的通行、停车、运营补贴政策,形成“用车更经济、通行更便捷”的正向循环。

最后,要积极主动推进政策宣传与服务落地,提高公众和传统能源货车、非道路机械用户企业等对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目前不少企业对新能源车辆政策、技术和经济性仍存在信息滞后或认知偏差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协同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机制。通过政务新媒体以短视频、图解等方式精准传达政策内容,同时开展“政策进园区”“企业面对面”等对接活动,提供项目申报辅导和个性化咨询。

在政策宣传过程中,既要清晰传递新能源替代带来的环境效益,也要帮企业细致核算全生命周期的经济账——包括购置成本、税惠红利、充电支出、维护费用等,让减排优势与经济效益双双显性化。只有将政策讲明白、账本算清楚,才能有效消除顾虑,激励更多企业主动参与项目申报,真正让财政资金“活”起来、用到位,推动移动源绿色转型全面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