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有人会感到困惑:农业本是绿色的象征,为何还需强调绿色低碳转型?事实上,农业的底色是绿色,但人类为了自身需求改变了它的绿色过程。”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绿色低碳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表示。
张福锁介绍,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在绿色化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农业生产投入高但产量不高;其次,产品品质不能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许多优质农产品还依赖进口;最后,农业生产环境资源代价高、缺乏可持续性,这是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张福锁看来,当前急需提升农业领域技术水平,以科技力量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121”行动助推农业绿色转型
“农业食物系统”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具有开放性,它会与自然界产生物质和能量交换,在消耗资源的同时,将多余的养分向水、气、土环境排放,进而导致系列环境问题发生。
过去,以产量为导向的粗放式、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忽视了这些问题。但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我们曾针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一个设想——我国农产品产量应持续增长,但化肥投入量应在到达高点后下降,化肥利用率应回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生产的污染物排放量应下降到环境安全水平。”张福锁介绍,事实上,我国化肥投入总量自2015年起减少,利用率正在回升,但目前的农田养分投入仍是作物所需量的2倍—3倍,如果要将利用率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至少还应减少一半投入。
记者了解到,理想状态下,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可增长30%,环境排放量减少50%,产品品质可大幅提升,农民收入至少翻一番,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张福锁指出,要实现这些目标任重道远。因此,农业绿色发展并非单一的学科或产业的某一段,它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的综合性工作,涵盖从绿色投入品,到绿色动植物生产,再到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加工、消费,最后回馈自然,践行绿色生态环境政策的全过程。
“我们希望包括城市消费者、所有企业工业主体、环保产业和环境维护者在内的全社会,都能为农业绿色低碳做出贡献,逐步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张福锁说。
谈及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策略与模式,他表示,要以全产业链物质、价值、能量流动的定量化,来实现粮食安全、低碳减排、资源高效、环境可持续的协同,让农业有效益、农民有收入、农村有活力。基于此,张福锁团队提出面向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121”行动。
据介绍,“121行动”的第一个“1”是指一套新的理论,即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多因子、多要素、多系统形成级联放大效应;从而实现“2”个突破,即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和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创新;最后的“1”是指一个大变革,即在全国主要生态区实现真正的绿色转型,使得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农业生产的效率、投入、环境代价都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亟待技术优化
张福锁介绍,我国农食系统的总碳排放量约为18.4亿吨,其中,种植业占53%,养殖业占40%。据测算,基于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要保障国民基本生存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可能净增长2.66亿吨。这显然和国家的双碳战略相悖。农业是基础产业,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因此,在当前国际断链解耦的复杂背景下,中国农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要以粮食安全为基本前提,必须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粮食增收与农业固碳减排。
“去年,我们团队科技小院学生在河北省曲周县承包了1000亩中低产盐碱地,这片土地的盐碱含量约为1.2‰,如果管理不当,很可能导致减产20%。但他们通过精量播种、无人驾驶导航、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去年实现了周年亩产1.522吨产量(小麦+玉米),并且水分、养分、农药等利用效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福锁介绍,这片盐碱地上种出的“绿色吨半粮”,还实现了每亩地增收795元的效益。
据了解,“吨半粮”是指一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而“绿色吨半粮”强调通过绿色高效技术,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农业绿色增产增效减排之路已经走成功了,现在需要大家积极奔赴到生产一线,大面积推广应用,建样板、做示范。”张福锁说。
科技是支撑“绿色吨半粮”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我国农业领域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问题突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未来,农业绿色低碳转型需在技术创新方面重点发力,助力实现农业碳中和。
当前,全面推广现有优良技术,我们可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控制碳排放增长,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如果有更好的农业技术,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加持,农业可以在碳减排中发挥更大作用。
需着力发展碳监测、碳核算、碳交易三大方向
研究显示,我国种植业最大的碳排放量来自氮肥的生产与施用。此外,稻田以及动物排放的甲烷、畜禽粪便的排放与处理也都是主要的农业碳源。
要降低农业碳排放量,就种植业而言,第一要保证持续增产,绝不能通过减产来减排;第二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要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就养殖业而言,核心是实现种养结合。“在种养结合模式下,农场可以充分利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优化环境的目的。”张福锁介绍,种养结合背后蕴藏着30%—60%的碳减排空间,且有助于为后期的农业碳汇交易释放潜力。
未来,如果应用更清洁的能源技术,优化化肥生产和施用、农业废弃物处理环节,农业碳减排的空间将会更大。整体而言,农业碳减排本身压力并不大,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新与发展才是最大的压力来源。
在张福锁看来,今后农业碳减排需要重点发展三大技术方向:一是建立完善的碳监测体系。目前,实时监控技术在农业领域还未得到普遍应用,全国仅有7个实验室获得资助,尚未覆盖我国全部生产区域,缺乏系统的监测体系。
二是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碳核算。他表示,这一技术将在今年迎来“元年”,并成为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全面综合文本、图像、数字、视频等各种数据信息,为农业这样一个复杂的碳源—碳汇系统的核算提供重要的支撑。
三是通过碳交易来实现生态价值。这方面典型案例仍然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化,在金融体系方面的探索也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加快农业固碳减排的生态价值实现,是调动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自发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总体而言,农业绿色低碳转型,首先亟待通过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建立相应的支撑保障体系;其次应制定农业绿色低碳的标准,完善碳核算方法体系;再次,应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技术模式;最后,要推动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良好的机遇。未来,我们要运用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持续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张福锁说。
编辑:薛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