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落地见效,红利不断释放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9-27 01:04:18 浏览()次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即将迎来4周年,4年来,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应用如何?成效怎样?9月25日,记者从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示范区生态环境创新制度“含金量”不断凸显,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三统一”的制度框架体系,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机制也更加健全,已有7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复制推广。

 

image.png

 

“示范区这几年的实际探索,取得了一些制度创新成果,我们一手抓深化,一手抓应用,让这些成果能够落地见效,焕发出实际的生产力。”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经过3年多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三统一”的制度框架体系基本成型。据介绍,“三统一”为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56项任务。

标准统一方面,按照“一套标准”规范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两省一市联合发布示范区3项生态环境统一标准,依托这些标准,示范区搭建了环境空气预测预报技术平台,开展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预报。监测统一方面,完成了大气环境监测站点全覆盖和数据并网,统一“一河三湖”水环境目标和指标监测,形成了以大气超级站科学观测网、移动污染源联防联控、太浦河沿线特征因子预警监测、交界河湖微型预警站网为代表的自动监测“一张网”。执法统一方面,按照“一把尺”实施生态环境有效监管,建立监管指挥调度、队伍建设、检查程序、执法力度、自由裁量“五统一”机制,统一示范区免罚清单,组建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执法的体制、机制统一。今年两区一县生态环境局(分局)又联合印发5个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强化联动协作和规范执法。

“示范区水体丰富,跨界水体共保联治一直是治理难点,四年来,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共同做了大量的制度创新。”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柏国强介绍。通过《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示范区跨界饮用水水源地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等制度,示范区47个主要跨界水体全部纳入共保联治。

目前,示范区“一河三湖”等重点跨界水体已实现联合河湖长的全覆盖,两区一县共任命或聘请310余名联合河湖长,联合巡河、联合治理、联合养护、联合执法、联合监测“五个联合”机制实现常态化。太浦河沿线10家港口码头全部配备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具备靠港船舶送交的各类污染物“应收尽收”能力。在监测预警方面,结合太浦河沿线饮用水源地分布特点,设置8座特征污染因子在线监测设施,并实现预警监测数据共享,提高了太浦河沿线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保障水平,示范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五年保持全部达标。

示范区,也是试验田,制度创新的累累硕果正惠及更广范围。据介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下,有7项生态环境和绿色低碳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已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复制推广。

2022年,上海、浙江生态环境厅局就共同编制了《环杭州湾地区石化化工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三统一”行动方案》,将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的先进做法复制推广应用于环杭州湾地区石化化工VOCs协调治理,金山、嘉兴、平湖已经多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今年6月,上海和江苏签署《沪苏交界地区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备忘录》,江苏和安徽签署《苏皖交界地区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备忘录》,在省界毗邻地区的跨界河湖借鉴示范区在跨界水体联合保护和水污染协同防治方面的创新制度和经验做法;8月,苏州吴江区与嘉兴秀洲区、桐乡市联合出台了《京杭运河(澜溪塘、清溪)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借鉴示范区经验,明确京杭运河(澜溪塘、清溪)联保共治的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 。

各项制度的落地见效,让示范区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生态绿色本底不断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和创新融合发展也取得新成效。“示范区除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柏国强说。

据介绍,三年来示范区GDP年均增长7.4%,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好风景吸引新经济,示范区越来越优良的生态绿色基底,吸引了华为研发中心、复旦大学创新学院、英诺赛科半导体、浙江大学智慧绿洲等一批创新研发高等级项目纷纷落户,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嘉善竹小汇零碳科创聚落嘉、吴江善湾村“曲水善湾”项目等一批样板项目相继建成运营,示范区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能级效应正不断放大。

编辑:邹祖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