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王国”赣州让“红色荒漠”重披绿衣!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7-13 15:02:00 浏览()次

卫星图片不会说谎。两张拍摄于同一位置的遥感影像画面,一张是光秃秃的红斑,另一张则满眼苍绿,拍摄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的同一处矿山修复点。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及2018年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指出赣州市稀土开采方面14个生态环境问题。谁能相信,曾因稀土开采导致生态“创伤”的江西赣州,在短短5年之间,92.78平方公里的1590个矿山开采点全部完成生态修复,解决了稀土矿山修复的“世界难题”。

 

同一矿山整改前后对比

 

曾经的“红色荒漠”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赣州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却富有成效的稀土矿山修复攻坚战。

聚焦“治”,多措并举破难题

“当时去调研亟待修复的矿山,只见光秃秃的山体,尾砂坝散落其中,没有绿,就像世界末日。”回忆2016年修复伊始,刚到生态环境局任职的一位同志回忆说。

没有绿水青山、何谈金山银山?

赣州市委、市政府把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作为检视“四个意识”的重要标尺,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制定整改方案。市委、市政府立下军令状,要求各地各部门以督察整改为抓手,“问题整改不到位不得复工复产。”

请看一组数字:2016年起,赣州对稀土开采全面停产整治、投入19亿元修复1590个矿点、投入2.7亿元建设7座尾水处理站、投入4000万元改造149个车间、研发并试验推广无铵开采提取新工艺、从源头上解决氨氮污染问题……

这背后,反映了赣州真抓实干的举措,真金白银的投入,以及整治稀土矿山开采、优化稀土产业发展的决心。

然而,停产整治谈何容易。传统生态保护,一直面临管护分开、力量分散、权责分离的问题。“赣州坚持整顿与规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并重,强化源头管控,强化监督检查,通过视频监控网、无人机等现代化手段加大执法监察巡查力度。”赣州督察整改办一位工作人员说。

2017年5月,稀土矿山全面停产到位。与此同时,赣州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以高标准统筹规范为统揽:印发《赣州市稀土开采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规划》为行动指南;实施《稀土矿山车间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瞄准攻坚重点难点;出台《废弃稀土矿山环境治理和后期管护工作方案》确保长效机制……

——以资金保障为治理基础:一方面向上争取资金,组织申报一批废弃稀土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整合东江源生态补偿和山水林田湖等近30亿元资金对稀土矿区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探索资金分摊机制,由市财政、稀土集团、相关县(区)等分摊尾水治理比例,从而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以有力机制保障治理推进:赣州建立定期会商、调度通报、流动现场会、约谈等制度,强力推进整改工作。对每个稀土矿山治理点实行“一个方案、一套人马”,对每个稀土尾水处理站项目建设抓进度、抓质量。

2019年9月进入攻坚阶段,赣州市委领导亲自抓整改,对整改难度大、整改进度慢、整改成效差的修复治理点进行专项督办,每周一次专报,每次调度督办。53期调度专报,有效地推动问题整改。

修复后的矿区焕发勃勃生机。5年前,矿山一捧黄土、满目疮痍,水土流失。5年后,它身披绿衣,神采奕奕,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矿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提高到治理后的95%以上。

 

矿山修复现状

 

更难能可贵的是,水体氨氮严重超标成为过往烟云,一股股清澈之水从7个稀土尾水处理站达标排放。2017年—2021年,龙南市龙头滩断面、定南县高车坝、定南县志逹电站断面地表水断面氨氮浓度年均值下降幅度均超过80%,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聚焦“创”,勇于探索树样板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营养,赣州探索出一条“生态+”的创新路,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成功创造了“赣州治理”模式。

如何体现宜工则工的思路呢?赣州整体谋划,将龙南、定南等5个县(市)郊区的废弃稀土矿山,改造成工业园区。走进园区,草坪青翠欲滴,在平整好的7.31平方千米工业用地上,厂房如雨后春笋。安居乐业的村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纷纷拍手称快。

其他矿山则全部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项目,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四大类工程。“我们探索出‘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治理空间覆盖、治理时间同步、治理目标一致’的治理新方式,以及可复制、能推广的‘林(果)—草—渔(牧)、猪—沼—林(果)’等多种赣南新模式。”一位当地工作人员介绍。

“绝迹多年的鱼虾,最近两三年,河里又慢慢出现了。”生活在赣州市龙南市足洞稀土矿区黄沙村边上的居民说。随着黄沙稀土尾水处理站建成投运,当地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稀土尾水治理是世界难题。”龙南生态环境局一位同志历经5年治理全过程,他回忆说:“当时赣州下决心,一定要消灭劣五类水,而稀土尾水治理大水量、低浓度氨氮处理工艺,没有任何标准可参照。”

 

矿山修复现状

 

2017年夏,龙南生态环境局给全国能查到电话的水污染治理公司都拨打电话,提出诉求,大部分企业知难而退。最后,30多家企业分批来到龙南调研,19家企业给出治理方案,包括一家德国企业。

“龙南市主动请缨,最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建设稀土尾水处理站,克服了不通路、不通电、汛期、山洪等问题的影响,边建设、边试验、边完善。”回忆当时治污攻坚艰难时期,龙南生态环境局整改办负责人钟钰动情地说。

目前,龙南首创的流域稀土尾水治理方案,在国内离子型稀土开采治理领域得到广泛推广运用。

针对不同问题,赣州的“生态+”治理模式因地制宜。

——为推动稀土矿山尽早复产,赣州积极探索离子型稀土绿色无铵开采提取新工艺,开启稀土开采绿色矿山新模式。

——结合定南县稀土开采大县、国家级生猪大县的特点,当地探索出“废弃矿山治理+生态循环农业”的“定南模式”。修复后的矿山,一家公司投资两亿元建起占地5000亩的绿色生态循环园,项目年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取得“三丰收”。

——寻乌县以稀土废弃矿山治理为抓手,先后实施了以文峰乡石排、柯树塘、涵水和七塅石4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打造旅游休闲的风景区。山水相融、人水和谐的画面徐徐展开。

“寻乌经验”还入选成为2020年全国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1年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

聚焦“转”,书写发展新篇章

走进信丰县安西片区脐橙种植园土壤改良工程,8000株赣南脐橙茁壮成长,鱼塘碧波粼粼、鱼翔浅底,几十亩复绿植被生机盎然。眼前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块寸草不生的废弃稀土矿山“大伤疤”。

“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走市场化道路,政府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进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整合中央、地方和企业资金,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5000亩工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将生态修复治理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景区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安西片区脐橙种植园负责人介绍。

现在的信丰县安西镇,不仅处处绿水青山,还蕴藏着生态致富密码的“金山银山”。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以督察整改为契机,赣州不断探索创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生意融合发展,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的水平,真正把生态价值转化为资产、转化为财富、转化为生产力。

寻乌县“变荒为电”,建设35兆瓦光伏发电站,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1万亩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精心打造“中国稀金谷”;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总部先后落户赣州,中国稀土集团成为江西省首家央企总部……

做好稀土文章,赣州持续向“高精尖”进军,大力引进稀土精深加工和后端应用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稀土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成,国家钨与稀土计量测试中心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科创平台获批,虔东稀土成功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多领域技术攻关的态势。

赣州经开区等获批国家绿色园区,龙南龙钇重稀土等获批绿色工厂,富尔特电子“烧结钕铁硼”3个牌号产品获评为绿色产品。

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层出不穷……

如今的赣州,将治理工作与美丽乡村、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山地自行车等文旅项目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成功将“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朝着打造革命老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赣州样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