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
这个“碳库”究竟有多大?如何去开发?其中,又有哪些问题需要关注?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高俊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
中国环境报:我国“碳库”究竟有多大?
高俊峰:我国森林碳汇比重是很大的。作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人工林面积已达7954.28万公顷,全球增绿面积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至23.04%,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年均增长1.18亿吨,年均增长率1.4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林分结构来看,我国森林资源的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0.94%,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伴随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这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环境报:常听到森林碳汇和林业碳汇两种说法,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呢?
高俊峰: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机制。森林碳汇则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林业碳汇侧重其社会特性,强调人的参与,与碳汇交易结合,与碳汇交易机制相关,而森林碳汇侧重森林吸收碳的物理特性,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当前碳汇项目开发存在哪些问题?
高俊峰:目前来看,碳汇项目开发中主要存在规则不健全、成本较高、风险较大、技术薄弱等问题。
关于碳汇项目开发,我国有五种方法学,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是其中主要的一种,就其来看,最早的政策规定是限定2000年以后的新造林和再造林,条件好的可以放宽到2005年2月16日以后,后来行业标准又经过修订。现在,市场上可开发的碳汇造林项目一般要求是 2015年1月1日以后的新造林和再造林。
据悉,即将出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碳汇造林的起始时间还会有调整,相关的CCER方法学也将会有变化。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虽然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渐成潮流,需求旺盛,但林业碳汇供给不足,目前市场难于找到可开发的碳汇项目。
此外,碳汇开发中间服务成本居高,缺乏有效行业标准与政府投资支持。碳汇开发服务专业化公司,一般最小开发林业碳汇面积是1万亩林地起,每吨林业碳汇开发成本40元-50元,有的根据项目立地条件,差旅成本及技术支持(包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卫星图片对比技术、无人机测量监测技术等)可能费用还会更高。
目前国内CCER项目林业碳汇市场交易价均价在40元左右,价值比较低,不能完全抵消碳汇开发成本。
中国环境报:碳汇造林和一般的造林活动一样吗?市场格局如何?
高俊峰:有别于一般定义上的造林活动,“碳汇造林”有其特殊性。它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之一,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其本意是要通过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环境,从而遏制沙漠化、石漠化,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现在的市场格局是,市场的投机性强,投资性还未显现,很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在“跑马圈地”,寻找早期未开发或可开发的碳汇林,但一些生态脆弱、需要通过碳汇造林进行生态修复的地区还缺乏关注。
去年,来自国家发改委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宜林地面积4998万公顷,质量“好”的仅占12%,质量“差”的,也就是立地条件较差、造林养护成本较高、土质不好或岩石较多、土层较薄的林地则超过50%,且2/3集中分布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造林、培育、管护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这些地区才应该是生态修复碳汇造林的主战场,应该通过政府的引导、行业政策金融政策激励,鼓励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去这些地区开展碳汇造林,开展绿化生态修复,真正发挥碳汇造林生态修复的真正意义,形成健康可持续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