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信贷超11万亿居世界第一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12-22 11:51:24 浏览()次

 在各国应对新冠疫情危机等全球共同挑战的同时,环境和气候问题依然紧迫。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已演变成全球性问题,造成的危害持续时间将更长,影响范围也将更深远。在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对全球宣布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4.880, 0.04, 0.83%)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12月17日,在上海举行的第17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如何响应国家号召,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更进一步发展,成为此次论坛的焦点话题。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宣布,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截至今年6月,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逾11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今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还积极发行了抗疫主题绿色债券,为推动我国绿色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的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生态绿色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生态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论坛上,库布其国际生态研究院院长、亿利金融总裁张利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邱运平则在论坛演讲时透露,德意志银行集团将可持续性放在ESG(环境企业责任社会治理)核心,目标是在2025年累计投融资2000亿欧元支持可持续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建立了全面监管体系来源引导和推动ESG绿色融资的发展,德银集团也持续不断推出非常多的计划,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ESG发展体系。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疫情加速我国绿色金融发展

  当前,在疫情的冲击下,对我国甚至全球的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疫情给传统金融业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金融业的创新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加速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作为长期在绿色金融领域“作战”的老兵,亿利金融总裁张力钧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也深有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提升为国家战略,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中国金融系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这次国家提出的目标,意味着中国需要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低碳转型,在气候目标的约束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张力钧表示。

  张力钧进一步表示,在距离上海1840多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10.210, 0.31, 3.13%),黄河几字湾的南岸,坐落着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曾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风沙源,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严重危及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

  “1988年的库布其沙漠,沙漠腹地的一个国营小盐厂正濒临倒闭,恶劣的生态环境让这个小厂只能靠天吃饭。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都可以让厂房消失,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让厂子的产品无法顺利运出。‘生存还是毁灭’成为摆在盐厂200多干部职工面前的最紧迫问题。为了活下去,年仅28岁的厂长王文彪组建27人的林工队,种树护厂,并决定每卖一吨盐拿出5元钱治沙、修路,从此走上了一条治理沙漠的道路。3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亿利集团不断深化认知革命,通过市场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手段、规模化系统化的治沙‘三大法宝’,重建人与自然伙伴关系,在茫茫大漠上绘就一幅绿水青山图。又以生态为底色,建立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通过产业导入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共治共享的新路子。多年来,亿利集团累计投资400多亿用于治沙科研和沙产业发展,绿化沙漠面积达900多万亩,10.2万沙区百姓脱贫致富,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确定为我国荒漠化地区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张力钧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根据天眼查资料显示获悉,30多年来亿利集团在坚持库布其沙漠整理的同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发展生态环保和清洁能源两大主业。目前企业总资产超过1000亿,员工总数近万人,旗下亿利洁能(3.060, -0.02, -0.65%)于2000年在沪上市,主要发展氢能源、清洁热力、生态光伏、循环经济等四大产业。生态股份依托多年的生态技术沉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落地生态修复、生态人居和生态公园等项目。2013年,联合国授予亿利集团“全球治沙领导者奖”。

  “近年来亿利集团积极参与布局金融产业,通过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生态产业,有效实现产融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经银监会批准设立了亿利集团财务公司,参与重组泛亚信托公司,发起设立了绿丝路基金,融资租赁公司及保理公司,等持牌业务,同时与外资合作开展了碳金融业务。”张力钧向本报记者透露。

  外资已经深度参与

  一面是我国本土企业在践行绿色金融的发展道路;另外一面,外资金融巨头、主权财富基金也瞄准了我国庞大的绿色金融市场,开始积极布局。

  “我们加入了《巴黎协定计划》,加强控制化学燃料融资,在2025年底会彻底退出煤的相关融资项目,推出可持续金融框架。在2012年以来实现了自己业务上面的碳中和,我们目标在2025年达到100%的使用,在业务里面使用清洁能源。我们在全球建立了ESG业务拓展部门,为中国的企业、高校培养人、技术、战略等。”作为外资金融的代表,德银上海行长邱运平在17日论坛期间受访指出。

  邱运平也坦言,ESG不是新的题目,但是最近大家都注意到中国以及欧洲的政府都宣布了气候的雄心,从最近演变形势来看,全球在气候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希望,使得这个题目变成了比较瞩目的话题。

  “中国是融资、绿色金融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但是由于欧洲跟北美市场相应引进ESG概念实践时间比较早,目前存量资产里面欧美资产比例比较高。但是亚洲存量ESG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态势,特别是中国ESG方面增长非常迅猛,所以中国实际上绿色金融资产方面的活动总量比实际统计里面符合国际标准要大很多。 持续金融市场由绿色金融所主导,在受新冠疫情影响后,发展规模远远超越了2019年。除了资金导向的主流债券之外,发行人也做可持续挂钩结构。全球金融债券发行在过去五年增长了6倍,目前绿色债券存量占欧元市场的5%,快速增长带来了一些挑战,就是绿色债券规模可能超越了实体经济在ESG具体融资方面的需求。未来,可持续金融持续动力在与可持续性目标挂钩金融工具进行推广。”邱运平介绍指出。

  据邱运平透露,全球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有3044家,中国有40家机构签署了PRI。据估算ESG全球投资规模将近20亿美元,所以这是非常大的市场,增长也非常迅猛。而在很多ESG实践当中,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在里面起来了引导和种子基金推介ESG的作用,在这些财富基金支持下,很多商业投资者也会积极参与这方面的投资。企业、金融机构是作为ESG融资主体在里面起到了主体作用。

  而对于中国ESG绿色金融发展,邱运平也在受访时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基于对《巴黎协议》的承诺,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各方面ESG主体共同努力;第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发展,需要引入ESG可持续考量因素,绿色投资原则是非常活跃的。在中国做ESG标准的机构已经在绿色“一带一路”环境和气候披露、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第三,关于ESG标准。目前在全球ESG标准上,差不多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组织,不同的公共组织提出的标准是五花八门,据统计有200多套标准,我们国内也有不同部门颁布的标准。标准之间互相统一是一个市场下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德意志银行在这上面做了很多工作,希望中国的融资标准跟欧洲融资标准一些对接和一致性方面努力;第四,在微观层面需要建立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增强,金融机构只有跟实体经济目标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实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