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除陈“锈” 现代制造淬新“火”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8-10 12:54:41 浏览()次

  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扬名宇内,固然依赖古人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但匠人们手中的“神兵利器”也功不可没。

  说起来,大足五金的历史,比问世八百余年的大足石刻还要早。千载传承之下,如今的大足五金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化治理、自动化改造和网络化销售的新路。

  “散乱污”为生态优先让路

  提到大足五金,就不能不提龙水镇。龙水五金起源于晚唐,发展于宋时,清中期形成“铁器十八行”,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特色支柱产业。如今,龙水拥有西部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和全国最大的废金属市场。

  龙水赖五金而兴业,却也一度因五金拖了生态环境的“后腿”。五金产业每年为龙水贡献数百亿元的经济产值,是龙水乃至大足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但环保意识的淡漠、治理措施的缺位、生产管理的粗放,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散乱污’工业企业,作为龙水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其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油污等不仅污染着龙水的生态环境,也影响着龙水居民的生产生活。”龙水镇人大主席范传志告诉记者,“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也专门指出并交办了这个问题。”

  今年3月,在对1472家“散乱污”企业和加工作坊进行摸底排查后,龙水镇制定了“一企一策”分类治理方案,按照“引导入园一批,就地整改达标一批,整合升级一批,淘汰关闭一批”的总体思路,对企业进行分类整合和治理,关停淘汰工业企业204家。

  “对这些‘散乱污’工业企业,我们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采取疏堵结合,引导他们进行整治升级。”范传志介绍。

  “转升改”为绿色发展铺路

  火舌舔舐着烧红的铁条,火光映在铁匠肌肉虬结的赤膊上,伴随着手中铁锤的一起一落,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出老远……这样一幅场景不是在拍古装剧,而是大足“邓家刀”厂真实的锻打现场。虽然保留了传统锻打工艺的展示,但厂里大部分的工序都已经进行了自动化升级。

  如今的“邓家刀”专业研发团队创立的“小五金锻打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重庆市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研发的锻打夹层刀被评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

  同样走上技术改造升级道路的,还有传承了重庆老字号“飞天”刀剪品牌的桥丰刀具。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不惜成本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产品线升级,就是要先行一步做领头羊,引领大足的五金制造业走上转型升级道路。在转变经营模式方面,我们同样也走在了前头。作为最早从线下经营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的当地企业之一,如今我们通过自己的网络直播平台向全世界‘带货’,每天都能收获数千件订单呢。”

  转型升级不单靠单独作战,更要抱团发展,大足区委区政府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2017年11月,大足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龙水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着力“培育新动能、走好转型路”,促进龙水镇与大足工业园区建立“镇园合一”高效的运行体制。按照“3+2”的产业定位,大足着力发展现代五金、现代家居、现代商贸物流,积极探索发展新型轻量化材料、智能化精密模具产业,实现错位竞争。

  大足还设立了5亿元的五金产业振兴基金,并积极帮助企业和银行搭建沟通对接平台,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商业价值信用贷,优化“助保贷”“增信贷”,解决了一批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如今,400亿级的五金产业集群正在汇聚,“品牌有名气、市场有份额、产业有总量”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大足,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重现千年五金之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