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风吹草低见牛羊,也要谨防过度放牧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6-21 01:10:14 浏览()次

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系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草原保护和修复工作,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草原牧区生态环境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草原植被破坏、土地严重沙化、水资源失衡、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等问题依然频发。其中,过度放牧就是人为导致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通过科学测算和创新管理实现草畜平衡,疏堵并举破解过度放牧问题,是推动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完善草原生态保护管理体系,强化监管和政策引导。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出台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标准规范等地方性管理规定,科学细化禁牧、休牧、轮牧的区域和时间,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严格落实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加强各部门联动配合,严厉打击违规侵占草原、过度放牧等违法行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制定差异化补偿标准,探索多元化补偿主体和补偿方式。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以绿色金融手段推动生态补偿市场化,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草原保护基金,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草原生态保护。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生态公益林制度和草原政策性保险等值得借鉴。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科技赋能草原生态保护。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放牧和草原退化的研究大多都基于单个区域或单个要素,虽研究了部分天然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但与实际应用脱节比较严重。应从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入手,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对不同时空、不同类型草原的生态状况及放牧情况进行系统性调查、分析和评估。基于高分辨率的星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建立以牧户为基本单元的草畜平衡监测体系,开展精细化动态监测,充分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科学确定理论载畜量,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安全载畜量,做到“以草定畜”。

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组织专家对当地牧民开展专业化养殖培训,促进畜牧养殖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实现牧民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降低草场压力。另一方面,引导牧民发展专业合作社,有组织地开展畜牧养殖,逐步由点状散户向集中连片经营方向转变,从而实现草原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比如,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根据四季牧草生长特点,采取“半放牧半舍饲”的养殖方式,在青草期实行放牧饲养,在牧草返青期和枯草期实行舍饲饲养,并开展组织化出栏,最大限度保障牧民的养畜效益,使草场得到了有效休养恢复。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采撷草原文化精华,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等特色产业,积极引导牧民由传统放牧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型。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草原资源利用效率。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的原料,减少化肥等化工产品的使用,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