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东苕溪沿岸,志愿者在清理垃圾。王树成摄
广东省惠州市海洋环保志愿活动中,总有一对老夫妻的身影。查看红树苗长势、徒步调查海岸带利用现状,曾晓华、王娟恒老两口专业而执着,做事一丝不苟,古稀之年的他们被志愿者称为“专业看海蓝精灵”。
随着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普通人参与到环保志愿服务中。今年世界环境日前夕,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扩大公众参与,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重要转变。
如何让公众更积极便捷地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践日益丰富,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个人社会价值实现
什么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指导意见》明确,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绿色低碳实践参与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
“近年来,全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践,在生态环保工作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在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领域,各地志愿者通过担任环保讲解员、制作环保宣传品、发起绿色倡议、组织体验活动等方式,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环保科学知识。随着志愿服务专业化,还涌现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涵盖环境社会调查、野生动植物和栖息地监测、生态修复等。
“我们社团的活动挺丰富的,除了社区垃圾分类小课堂、快递盒回收等日常环保活动,还定期举办暑假大型科考活动。”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成立于1994年,现任会长魏嘉怡说起社团的志愿活动一脸自豪。她告诉记者,2019年暑假,社团组织了三支实践科考队,分别奔赴青海三江源、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少数民族村落,以及湖北与贵州,开展相关科研项目,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
对大家熟悉的环保监督,除了以电话、微信等途径举报污染行为,其他参与方式也在增加。在生态环境社会监督领域,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水污染、空气污染、企业排污监督等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今巡河护河志愿者已经成为守卫河湖的生力军。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向全省公开招募了642名环境守护者,通过“环境守护者”手机APP和“江苏省环保公众参与信息管理系统”,直接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管理,成为生态环境部门的“参谋”。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红燕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公众的志愿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半数甚至70%以上的人都从事过志愿服务活动。最近几年,我国公众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需求激增,越来越多人愿意以这种方式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搭建更多优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平台,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认同感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瑾,孩子在上小学。按照学校要求,孩子每个假期都要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第一次实践是在社区捡烟头,孩子感觉挺新鲜的,也觉得为保护环境作了贡献,可之后几个假期,活动没多大变化,孩子没了兴趣。我们很想让孩子参与社会上的环保志愿活动。”张瑾说,平时感觉这类活动挺多的,可想参与的时候却有些无从下手。
据中国志愿服务网统计,截至今年8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07万个,占志愿服务项目总数的近2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公众感觉参与不便的情况呢?
郭红燕说,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志愿服务组织策划了不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但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起步较晚,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相对较少,同时宣传推介的力度和范围还不够,导致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都有限,就会产生参与不够方便的感觉。
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研究表明,这个群体与志愿服务人群高度重合,他们看重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但既需引导,也需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志愿服务研究室主任田丰说。
郭红燕认为,要更好地满足公众奉献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就必须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机会和平台,让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田丰认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需要有价值认同感。环境是具有公共性能的产品,公众对做环保有热情,但要求志愿服务项目设置的精细度高,要有很好的策划、设计,提升活动的吸引力。
郭红燕认为,好的项目之所以能形成品牌效应,需要多个要素。“项目设计是否专业,前期培训是否到位,中间流程和组织是否规范,保障机制是否健全,参与项目是否能够真正推动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参与者的激励等等,都是衡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好不好的标准,哪个环节做不到位,都会影响参与者的体验和感受。”郭红燕说。
部门协作、打造品牌、完善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更好地对接公众需求
在各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探索实践已有不少成果。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岩东公司职工张继勋兼任三支志愿服务团队队长,依托水务、生态环境部门的专业支持,他们组织的“水循环之旅”“小鱼治水”“守护海岸线”等志愿活动,主题明确、内容新颖,吸引了众多志愿者参与。“通过全国志愿服务系统‘志愿云’平台,我们可以发布活动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本地公众可以在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查询活动信息,想参与还是很便捷的。”张继勋说,北仑区对市民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有积分奖励,保险公司提供意外保险支持,不少企业也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员工提供考核加分。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多类资源,很多工作都离不开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因此,政府部门要统筹推进,加强跨部门的交流沟通,逐步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打造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该负责人认为,应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立足群众需求,大力挖掘、策划和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各地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一批能够长期开展的具有生态环保特色的品牌服务项目。
如何完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这位负责人说,一方面,要探索创新激励措施,逐步建立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者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归属感、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完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保障制度,保证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身安全,落实为志愿者购买保险的相关规定,提供基本的交通补贴、餐饮补贴等后勤保障。
政府主导,企业、环保社会组织等共同推动,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理想的组织模式。
2019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在沿长江八市发起“同饮一江水 共筑绿篱笆”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在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化解环境矛盾、促进社会共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谈及活动组织,项目主要负责人葛舒认为,政府举办的志愿活动,资源充足、专家权威、安全性高,环保社会组织对公众的需求、喜好把握更为准确,提供志愿服务更为灵活高效。活动举办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环保社会组织保持高效沟通,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部门和环保社会组织合作向公众提供志愿服务,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葛舒表示,未来,江苏生态环境部门将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打造主题鲜明、贴近群众、社会影响力大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将主题实践活动融入日常;同时,将继续以小额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环保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