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治体系,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我国国际湿地城市居全球第一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31 17:07:44 浏览()次

当地时间7月23日至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本次会议期间,我国上海崇明、浙江温州、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湖南岳阳等9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湿地公约》是最早的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之一,COP15以“保护湿地,共筑未来”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凸显湿地在维系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强气候韧性中的关键作用。

我国新增9个国际湿地城市,居全球第一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74个。此前,我国的哈尔滨、海口、东营、武汉、盐城、南昌等13个城市,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先后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这些城市的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景观独特,不仅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实现了城乡人民共享优良湿地生态空间的美好愿景。

《湿地公约》执行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对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表示赞赏:“COP14举办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大会主席国和《湿地公约》常委会主席作用,确保会上提出的决议草案都得到有效处理和落实,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湿地治理中的组织能力和引领作用,也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是目前被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这体现出生态保护与发展同步的良好范式。”

我国湿地保护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执法监督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6月起施行,在蒙巴看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湿地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承诺。“没有法律,湿地保护机制就难以有效执行。很显然,中国在这方面已走在前列,建立了明确的法律机制。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经验,推进本国湿地保护立法。” 她表示。

对此,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国不断建立完善湿地保护法治体系,出台湿地保护法,持续提升执法监督能力水平,坚决守牢湿地生态安全底线,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面积净增长0.83万公顷,是全球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此外,对4条跨境中国的鸟类迁飞通道进行了保护修复。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途经我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候鸟数量,较2024年增加14%。”

湿地保护需要因地制宜。刚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城市正为全球提供更多可能的治理方案。浙江温州推进滨海、海岛和城市湿地系统修复,构建了全域湿地保护格局;云南大理构建了高山湖泊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独特格局,是高原湖泊湿地保护、治理与合理利用的典范;福建福州创新湿地治理体系,打造从潮汐滩涂到红树林带,从观鸟胜地到非遗传承的诗意栖息地。

大会期间,蒙巴多次表示赞赏中国在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扩大湿地保护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认为中国的努力显著提升了全球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度。

“湿地对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湿地公约》为科学保护全球湿地、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未来,期待各国加强协作,加大对湿地恢复与保护的投资,加强湿地保护知识普及,提升青年参与湿地保护工作的能力。” 蒙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