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五五”关键机遇期,系统谋划生态环境重大工程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28 15:47:16 浏览()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6月30日召开的生态环境部党组会议强调,要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高质量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系统设计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示范性的重大工程。

大力谋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不仅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当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金保障机制不断优化、科技革命全面赋能,为生态环境领域前瞻性、系统性谋划重大工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要紧抓国家政策红利。《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2025年)》对部分支持方向进行了优化调整,并进一步优化了竞争性分配机制;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容至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定向支持“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领域部分项目纳入核心投向。各地要抓住规划过渡期、国债扩容期以及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期“三叠加”的机遇,在谋划生态环境重大工程时紧扣减污降碳协同、环境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重点维度,紧紧聚焦“两重”需求和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的目标,精准发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十五五”顺利开局奠定基础。

要更加注重系统谋划。各地在谋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时,要向统筹谋划、空间管控、协同推进、全过程管理的思维转变。一是逐步建立起“规划带项目、项目促规划”的协同机制,积极探索通过空间布局、系统谋划,强化四大工程(减污降碳协同、环境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两重”需求的深度绑定与均衡落地。二是高度重视项目设计和战略价值,深度开展重点项目的前期谋划、可行性研究和关键要素(用地、用能、环评、资金等)保障预案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目标有项目实体承接,项目实施精准服务规划蓝图。三是将全过程管理理念嵌入项目谋划,推行“谋—建—管—运”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项目“谋得准、管得住、成效显著”。四是积极探索跨部门协作机制,打通发展改革、财政、住建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责任共担、信息共享的协同平台,避免条块分割导致的资源浪费。

要不断优化资金保障机制。一是深化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十四五”时期,一些项目通过EOD模式,优化项目设计,有效导入关联产业,落实土地等资源保障,建立紧密的“治理效果—开发收益”捆绑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闭环,实现了“以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区域价值,以价值提升回馈生态环保投入”的良性循环。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应继续坚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二是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建立健全GEP核算体系与生态产品交易制度,挖掘生态资源资产化潜力。浙江松阳案例(生态资产打包抵押融资)、江苏盐城东台案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质押融资1亿元)等实践表明,通过建立健全生态资产确权、核算、评估、抵押、交易的完整制度体系,能够有效激活生态环境资源,解决生态环境项目抵押难、融资难问题。三是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与托底,精准用好中央财政资金(预算内投资、专项债额度)、地方配套资金,重点保障环境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

要强化科技赋能实现提质增效。一是推动监测监管智慧化,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技术,对污染物排放等进行快速精准溯源,为执法与预警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推动治理技术革新,研发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重点突破PM2.5与O3前体物协同治理技术。三是紧抓数智化转型机遇,探索构建AI辅助决策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模拟预测、项目后评估等领域的智能化。四是深度拥抱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将科技基因深植于工程的“神经末梢”。部分“十四五”新建工程已同步规划智慧监测感知网络与数据平台,改造工程优先加装智能传感设备,部署能效优化算法,提升了传统设施的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上,“十五五”新建工程可加强对智能运维体系的研发和应用,构建物联网+大数据运维平台,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