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识化管理促进差异化精准化监管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16 13:39:30 浏览()次

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创新性提出“强化标识化管理”。笔者认为,这是用数据标签重构执法监管逻辑的重要举措。

这一举措将检查对象的分布区域、行业产业类型、排放污染物类型、违法记录、信访举报情况等要素,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数字标识”,通过对检查对象精准“画像”,为综合统筹现场检查活动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有限的执法资源,为实现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提供保障。

在过去的传统监管工作中,一些地方的执法力量如同“撒胡椒面”式分配,容易导致出现高风险企业查不透、低风险企业反复查的情况。而标识化管理通过数据标签精准定位监管重点,使执法资源投入与环境风险等级相匹配,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

标识化管理作为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质效的重要创新举措,能否切实落地,取决于基层执行的精细化水平。面对辖区监管对象数量众多、监管要素复杂等现实情况,笔者建议,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要从标签建立、数据整合、动态维护、能力建设4个维度下功夫,将标识化管理要求转化为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监管工具,从而实现提升监管效能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双赢局面。

首先,标签建立要因地制宜。要搭建符合辖区特征的标识化管理框架。空间维度可以按区域划分为生态敏感区、工业集中区等标识;行业维度可以对火电、印染等不同行业设定特征污染物标识;行为维度可以整合历史违法记录、群众信访频次等动态标识。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特点、生态环境治理状况等细化标签维度,补充个性化标签,如化工园区还可增设危废产生类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标签。

其次,数据整合要多方协作。强化标识化管理,核心在于将分散的监管要素转化为结构化的治理语言,把碎片化信息整合后实现立体化呈现,让分散的数据转化为监管坐标,如同为监管对象建立多维度“数字档案”。一方面,通过对接排污许可管理平台、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采集涵盖排污许可、环评、执法记录等方面的数据,做到能采集尽采集,并确保从这些平台采集的数据能够实现自动更新。另一方面,加强跨部门数据交互,主动对接电力、水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数据平台,将企业用电、用水负荷等信息转化为动态标签。不同来源、不同维度的标签越多,叠加起来匹配比对,所得到的预警结果越精准。

第三,动态维护要增强时效。动态维护是标识化管理的生命力。生态环境监管的复杂性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与排污状态的动态变化,为了确保标签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要建立常态化标签维护机制,避免标识化管理沦为“一次性工程”。要完善数据自动交叉比对功能,并设定异常阈值,一旦出现污染因子超标、治污设施停运等触发阈值的情况,就会自动标记“异常运行”标签并推送给执法人员。同时,要推行“检查即更新”制度,执法人员每次现场检查后,要更新企业治污设施维护状态、近期信访投诉等标签。比如某化工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环境风险显著下降,经执法检查确认后,“企业环境风险级别”标签就要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等级调整。

第四,提升能力要多措并举。落实标识化管理,基层面临着能力较弱、技术偏少的现实困难。建议联合科研院所、信息化企业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基层提供标签体系设计、数据异常分析等多方位支持。建议围绕标签分类、数据录入、风险研判等内容,对基层执法人员定期开展轮训,全面提升实操应用能力。同时,要将标识化管理纳入基层执法考核体系,设定标签更新及时率、风险预警准确率等量化指标,通过制度约束与激励,促进执法人员积极探索并逐步深化标识化管理。

标识化管理不仅是执法工具的创新,更是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革新。各地要将其作为提升执法监管质效的有力抓手,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数字化治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