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北京市首次发布《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系统展示北京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理念、举措和成效,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实践”。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步入新阶段。
白皮书显示,北京作为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同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依托“北京湾”独特的半封闭地形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北京孕育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根据2020年—2024年实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共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物种7121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以及麋鹿、黑鹳等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北京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6万份、古树名木4.1万余株,京西稻、北京鸭等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彰显了遗传资源的丰富多样性。
近年来,北京通过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物种保护、创新治理机制等举措,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突破。
生态空间持续扩大。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达27.5%,建立自然保护地79处,湿地面积6.08万公顷,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栖息地。
物种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发布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加强以生态空间为基础的就地保护体系,完善以植物园、动物园、救助中心为主的迁地保护体系,重点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保护。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制定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核算方案,统筹构建GEP—R核算“生态一张图”,建立与GEP—R核算结果相挂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全民共建格局基本形成。通过京津冀协同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及进社区、进课堂宣讲等方式,公众参与度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首善标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区域与国际合作,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