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徽省亳州市聚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大气、水土、执法、监测等七大主攻方向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固提升。截至3月底,全市国控断面、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为100%,全市PM2.5平均浓度54.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6%,改善率全省第一,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一是聚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攻坚。对195件中央及省级层面交办年度整改任务进行认真梳理,按要求制定路线图,进一步优化完成时限,加快整改进展,及时验收销号,确保按序时要求完成整改任务;常态化组织开展已完成问题“回头看”核查,通过县区自查、县区交叉互查、市级重点督查不断巩固已完成问题整改成效;持续深入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对市长热线等群众环境信访问题进行常态化跟踪督办,及时消除化解各类环境风险隐患;按季度组织拍摄制作市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以案示警,持续传导工作压力,督促履职尽责,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二是聚力水污染防治攻坚。加强国控断面水质管控。强化对涡河亳州等13个国控断面监管,确保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下达的考核要求;通过对全域9条主要河流水环境监管,尤其是强化对入河排污口管控和主城区截污控源,确保涡河等主要水体稳定达标;规范开展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对剩余6个入河排污口按进度开展整治,完成100%溯源、100%整治的年度任务;强化督查调度,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三期、谯城区西部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三是聚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强化秸秆禁烧和重点时段烟花爆竹管控,全面实施网格包保,加大日常调度、考核奖惩力度,加强高塔视频识别推送焚烧火点、烟花爆竹燃放行为,督促指导属地及时处置;持续推进549家VOCs企业监督帮扶工作;委托第三方公司继续强化214家加油站油气回收监管,随机开展油气回收三项指标抽测工作;持续强化21家机动车环检机构远程视频和现场核查监管,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定期开展柴油货车传感器变动、不正常使用尿素、尾气检测等路检路查工作;全面落实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限行工作,将所有国三排放标准车辆录入到遥感监测系统内,实现闯禁区车辆及时报警提示功能,依法查处闯限行区车辆,加快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积极引进新能源运输公司,推进古井集团、瑞能热电等用车大户使用国六或新能源车辆清洁运输;制定国一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淘汰奖补方案,鼓励和引导机主主动淘汰并置换国四排放标准机械或新能源机械;常态化开展各类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县区降尘量考核。
四是聚力“无废城市”攻坚。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全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建一批“无废机关”“无废小区”“无废校园”“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示范;强化涉废企业环境监管。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将评估与执法相衔接,严厉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推进危险废物小微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及废铅蓄电池收集转运试点。
五是聚力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攻坚。加快推进《亳州市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条例》立法,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责任分工,强化27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恶臭异味专项整治;开展环境信访举报投诉问题开展“回头看”,确保环境信访案件查处率100%、结案率98%以上,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六是聚力生态环境执法攻坚。创新开展生态环境问题“综合一次查”专项行动,对全市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扬尘污染源、加油站等8类行业开展检查,重点对环保手续、治污设施、污染源自动监控等内容开展清单式检查,并利用信息化统计手段制作“一企一档”,通过“培训、帮扶、执法”三个阶段,寓帮扶于监管、寓整改于监管,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扎实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重点排污单位日均值超标核查报告;持续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七是聚力生态环境监测攻坚。借力科技赋能强化智慧环境监管,加强“十五五”国省控空气、地表水监测点位建设与衔接,持续优化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国控监测站点电子围栏智慧监管效能,严防人为干扰事件发生;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清单,制定年度监测计划,按时完成市级监测事项;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能力化建设投入,持续实施监测能力扩项,着力提升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强化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助力全市各级各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