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短炮”观鸟干扰迁徙,是对鸟类的伤害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10-23 15:55:37 浏览()次

随着候鸟迁徙季的来临,我国不少地方进入观鸟最佳时期。观鸟爱好者在观察各类鸟类时,也尝试通过带长焦镜头的相机、航拍无人机等设备留下鸟的影像。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观鸟爱好者的不文明行为对鸟类生活与迁徙造成了“打扰”,甚至威胁鸟类的生存。

比如近日,在上海长风公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吸引了不少“长枪短炮”,拍摄者离小鸟最近仅2米左右。他们不仅破坏绿化,还用食物、水引诱鸟儿,以至于这只鸟吃得太多,“快变企鹅了”。无独有偶,在北京官厅水库一带,保护人员经常发现有人为拍下“群鸟振翅起飞”画面,让无人机降低飞行高度或者穿梭于鸟群之中。

近年来,生态摄影逐渐成为摄影圈的热门。摄影爱好者拍摄鸟类影像、记录鸟的性,本该为了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推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些人“为拍摄而拍摄”的做法,不仅破坏了鸟的迁徙与栖居,更背离了生态摄影的初衷。任何纪实摄影都是以不干扰拍摄对象正常活动为前提的,“近”的前提是真实。生态摄影更是如此,一旦干扰动物原本的生活,任何影像记录也就失了真,“拍得好”也就成了伪概念。

对于生态摄影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拍摄技巧,而是储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并遵循拍摄动物的性。比如,很多鸟类惯与人类保持安全距离,一旦靠得太近,就可能产生应激。有的拍摄者用食物接近鸟类,长此以往,鸟类可能放松对危险的警惕。如果投喂食物过多,也可能让鸟类改变迁徙节奏,甚至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

一些人为了得到“精彩瞬间”,采取驱赶鸟类等做法,更是本末倒置。在拍摄过程中,诸如无人机撞上鸟群的事件,直接伤害鸟的生命。这些拍摄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无所不用其极,根本不是爱鸟,而是彻头彻尾的害鸟。

对于不文明拍摄给鸟类带来的伤害,有关部门早就提出警告并设置规范。2019年3月,国家林草局发文要求,除科学研究等特殊用途外,严禁使用无人机拍鸟,更不得以拍鸟为名捕捉野生鸟类进行“棚拍”。《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也规定: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

除了有关部门加强规范和惩戒外,文明拍摄鸟类还依赖于爱好者的自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倡议》提出,使用远摄镜头或者在伪装掩体中拍摄,让鸟自然接近,不要为了拍摄“飞版”而驱赶鸟,避免使用闪光灯和飞行器。观鸟爱好者理应铭记:“鸟类的利益高于摄影。”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保护候鸟的迁徙和栖息,很多珍稀鸟类不再“不寻常”,这直观地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鸟类依然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等问题的威胁,人类不恰当行为对鸟类生存的干扰依旧存在。对每一个观鸟爱好者来说,都要从自己做起,坚持科学观鸟、护鸟,不让鸟类承受“以爱之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