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绿绒蒿!”一株黄色的花让秦卫华喜出望外,他最先激动地跳下车,快速爬上山坡,举起相机开始拍摄。
“是秋花绿绒蒿。”说话间,李中林、楚克林、刘坤、张明霞4人也纷纷赶来。那一刻,他们将镜头齐齐对准了它。
图为调查团队拍摄秋花绿绒蒿,从上至下依次为秦卫华、张明霞、李中林、刘坤、楚克林。
此时海拔已是3700米,加上刚才车行进中一路颠簸,高原反应袭来,记者下车时一阵头晕脑胀。
高原上应尽量避免跑跳,平稳前行,过高的运动量会加剧高原反应,可秦卫华他们是跑着上了山坡,“这点儿海拔没事儿”。他们状态如常,因为都有着多年的高原工作经验。
图为秋花绿绒蒿。秦卫华摄
“传说绿绒蒿是喜马拉雅的传奇,有着让人一眼万年的魔力。”的确如此,当记者看到它第一眼的时候,便被它鲜艳的外表深深吸引。
鹅黄色的花瓣薄如蝉翼,橙黄色的花蕊点缀其间,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峭壁间迎风而立,傲娇又美艳......
绿绒蒿属植物,人称“高山牡丹”,属罂粟科,被欧洲人称为“喜马拉雅的罂粟”,是非常珍贵的植物。目前全世界绿绒蒿属植物约有79种,其中约80%在我国有分布,主要集中生长在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草甸、高山灌丛、流石滩地带,所以又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花朵”。
高海拔和低温造就了许多物种。而绿绒蒿属植物,无疑是喜马拉雅地区众多高山物种里最耀眼的明星。
在高原云雾之中,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绿绒蒿开得绚烂。
“秋花绿绒蒿是2021年新发表的中国新记录种,以前只分布在尼泊尔,现在朗吉措区域也可以看到。”车辆继续上行,沿途秋花绿绒蒿逐渐多了起来,而秦卫华和团队成员期待着其他种类绿绒蒿的出现,“出发前我们查资料,这附近应该能看到4种。”
绿绒蒿属的花色除黄色外,还有蓝色、蓝紫色、紫红色、粉红色、红色......
车辆到达海拔4040米时停了下来,调查人员顺着山梯继续攀爬,雨越下越大,而他们却没有停下脚步。
高原反应的症状愈加强烈,胸闷、脑涨,稍微运动一下,便会气喘吁吁。而他们扛着相机,行动如常。
为了寻找其他种类绿绒蒿,他们爬上了海拔4200米的高山。
图为调查成员在雨中寻找拍摄绿绒蒿,从左至右依次为刘坤、李中林、秦卫华。
雨势越来越大,噼噼啪啪的雨点打在伞上,落在山梯上,声音与四周的鸟鸣混合在一起,一首大自然的交响乐在山间奏响。
记者抬头望,山上的他们靠拢、弯腰、拍摄,或许又有了新发现。
“其他3种也找到了!”13:40,头昏沉沉中,记者看到了浑身湿漉漉的李中林已经回到了车上,脸上抑制不住的喜悦与兴奋,开始分享他们拍到的绿绒蒿照片。
图为美花绿绒蒿。秦卫华摄
图为吉隆绿绒蒿。李中林摄
图为心叶绿绒蒿。秦卫华摄
雨水更加重了山间的雾气,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增加了下山行车的危险系数。雨水夹杂着泥土,顺着陡坡一路向下流去。
盛夏之季,正是绿绒蒿开放的时节。
“由于绿绒蒿属植物生长环境特殊,高海拔难以到达,且一生只开一次花,花期还很短暂,大部分人很难亲眼看得到它的美丽。”因此,每年都有很多生物学家、植物学者、冒险家登高寻险,只为看这抹动人心魄的颜色。
“绿绒蒿属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类高原特色植物,能够在朗吉措神湖至萨勒乡垭口这一小片区域观测记录到4种绿绒蒿属植物,充分说明吉隆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些区域除了原居住民的放牧和少量的游客活动外,基本保持自然状态,让这些高原特色植物得以生存繁衍,成为宝贵的高原物种资源库。”秦卫华说。
高寒极端的生境,考验着各种植物的生命力,而绿绒蒿始终与高原共命运,塑造着它顽强而独特的生命力,也妆点着高原的美丽容颜。
7月初,受连续性降雨影响,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那当河水流量暴增,省道514线日屋镇至陈塘镇多处路段被大水冲毁。陈塘镇区域电力、通信一度中断。秦卫华一行不得不改变行程,取消陈塘镇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任务,而改在吉隆县周边。
“我们爬到了海拔5400米左右的地方,看到了绿绒蒿和雪兔子。”结束吉隆镇的调查任务后,李中林他们一路上行,来到了海拔5400米的孔唐拉姆山流石滩区域继续调查,寻觅隐秘于高山流石滩中的珍稀花卉。
图为秦卫华在孔唐拉姆山流石滩上拍摄多刺绿绒蒿。李中林摄
图为秦卫华在孔唐拉姆山流石滩上拍摄的多刺绿绒蒿。
流石滩的环境严酷,夜间的严寒、白日的强辐射以及终年不止的狂风,使得大多数生物都不愿久留,只有少数动、植物拥有特殊本领,能够耐受流石滩的恶劣环境,在此“安家落户”。
“这里的很多植物种类都难以移栽至低海拔地区,想要观赏,就只有亲临。”2013年,李中林便跟随导师第一次前往高原野外作业,“那一次是冬季去的稻城亚丁,高原氧气稀薄,而冬天氧气更加不足,高反异常难受,天天爬山走不动,后面再去高原就感觉好多了。”
如今,李中林已有了11年的高原野外作业经验。“现在高反难受一两天就能好,主要是来得多了,适应得快。这次5400米的海拔,跑着下来的,可以说健步如飞。”晚上21:19,他们才从5400米的山上下来。
高原上较强的紫外线,会将浑身晒得黝黑。“看我这么黑,就是被晒的。”李中林的一句自我调侃,透露着背后的无尽辛酸。但这位“90后”小伙却一直热爱着他的工作。
“哪里路不好走,你们走哪里。干野外调查,是需要信仰的。”记者跟在秦卫华的后面。
20年来,秦卫华的足迹遍布高山荒野间,潜入远离人烟的寂静深处,用镜头记录下高等植物3000多种,在权威期刊上正式发表了1个植物新属、5个植物新种,丰富了我国的植物种属。他对它们了然于心,充满热爱。
“在野外调查,状态就比较狼狈。”李中林调侃着说道。
“是这样的,曾经有一次野外调查,我15天没有洗澡,被队友嫌弃。”张明霞有着共鸣,讲述了她的野外调查经历。
追逐动物、寻找植物,他们用镜头一直记录着这片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