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绿色巡护服,康峻走进林中,踏上了巡护路,脚步矫健而轻盈。
他是在四川省荥经县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上树捉鸟、下河抓鱼。山里的环境,他比平常人更适应。体能,则是他的强项。
2023年,康峻在四川泥巴山开展的体能测试中,以56分钟、小组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进入笔试考核,最终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成为大熊猫专职监测队队员。
一年多来,康峻逐渐从“巡护小白”成长为单位里的巡护员代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已经与他紧密联系在一起。
康峻。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 供图
翻山越岭是常事,微信步数长期居于榜首
康峻的“早8晚6”,是跋山涉水和漫漫长路。途中,常伴有惊喜。
在山林间走野路,他早已习以为常。“我们每个月大约巡护22天以上,最远的线路能走20多公里。基本上微信步数半个月都可以榜居第一!”他笑着说,“有时候早上8:30出门,晚上6:00以后才能走出林子。”
“你遇见过野生大熊猫吗?”这是很多人都会问大熊猫巡护员们的一句话。
“我们这里生活着28只野生大熊猫,但它们都很机敏,我目前还没有亲眼见到过。”康峻坦言,“不过借助红外相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它们活动的身影。有时就在我们到的几分钟前,它们刚离开。”
但大熊猫留下的痕迹也足以让他们欣喜。
“你知道红薯吗?”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大熊猫粪便的场景,康峻还很兴奋,“大熊猫粪便的形状和红薯很像!还有竹子的清香味!”他表示,新鲜的大熊猫粪便可以帮助相关人员监测大熊猫的个体信息和性别,而带有竹节的粪便则能监测出大熊猫的年龄结构,为科学调研大熊猫的种群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提供支撑。
因此,大熊猫巡护员们也被人们称为“捡屎官”。“我们不仅捡大熊猫的粪便,其他野生动物的也会捡,比如中华鬣羚。”康峻笑了笑,“不过得是新鲜的!”
苍翠欲滴的山林,是野生动物们的天地。每个与动物们偶遇、互动的画面,康峻都历历在目。捡到过豪猪身上掉下的刺、拍到过红腹角雉求偶的场景、见到过正在吃竹叶的小熊猫……他向记者一一分享着。
说话间,康峻爬上了一个山坡,又转身告诉记者,巡护时,困难与风险也同样存在。山路崎岖难行,若遇到上下坡交错、树枝错综复杂、降雨降雪天气等情况,更是难上加难。“比如下雪天的时候,手已经冻得没有知觉了,我们晚上在林子里用手刨着路走,回来才发现手上全是被刺划开的口子。”说起这些“负伤”经历时,康峻的脸上依然挂着笑,在他看来,每天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康峻。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 供图
偶然入行,“00”后也开始了传帮带
“动物们也不是一直都往很密的林子里面钻,它们有时还会在这种山脊上活动,我们去看看它们有没有留下痕迹。”跟着康峻的步伐,记者看到了毛冠鹿留下的脚印、粪便等痕迹。
虽然如今谈起监测调查,谈起珍稀动植物,康峻说得头头是道,但其实在入行前,他对巡护员的工作并不了解。
去年3月,刚毕业的康峻偶然从朋友圈里发现了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专职监测队招聘巡护员的信息。喜爱大自然的他,果断投了简历报了名。
入队后,跟着师傅熟悉线路、安装红外相机、学习野生动植物知识和野外生存能力等,都是康峻的“必修课”。
“之前和师傅去查看红外相机的时候,我就一直问‘还要多久才能到呀?’,师傅就对我采用了‘精神激励法’。嘴上说是20分钟,实际上走了1个多小时,甚至2个多小时。”康峻分享着自己刚开始进行巡护的经历。
数据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累计布设红外相机300余台,目前总计拍摄到包括大熊猫、四川羚牛、林麝、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等60余种鸟兽,收集到11只大熊猫个体的DNA信息,有助于种群监测,能够为相关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数据和安全保障。
巡护工作之余,康峻还会用手机记录野外发现的陌生植物,回到驻地后,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习它们的学名及特征。他还会时常整理大熊猫同域动物图片、视频,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与了解。如今,他已经熟悉并认识了荥经片区常见的60余种珍稀动物及巡护样线中常见的植物,还曾被省上抽调到甘孜州、阿坝州开展过雪豹、黑颈鹤等调查,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调查经验。
随着越来越多“00后”的加入,康峻也开始带起了“新人”,向新来的同事和大学实习生传授自己的巡护经验。“想成为一名合格大熊猫巡护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身体素质、团队意识,这些都十分重要。”他说。
“我们的队伍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我们也很欢迎,也很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的科研监测负责人付明霞如是说。
编辑: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