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如何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经验看过来!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7-02 11:12:59 浏览()次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最美乡村婺源,最大优势在生态,最大潜力也在生态。一直以来,我们深学笃行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朝着“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勇当绿色崛起先锋”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守护美丽生态,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始终牢记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一以贯之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

一是保护好“一片青山”。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工程,建立健全森林保护长效机制,将全县260万亩山林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年补偿资金55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森林四化”工程,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3.67%,森林碳汇量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二是呵护好“一江清水”。出台《婺源县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全域禁用含磷洗涤用品,严厉打击毒鱼、电鱼、炸鱼,山塘水库实行“人放天养”,严格控制沿河沿溪项目开发,河流断面和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均保持100%。

三是守护好“一方净土”。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严禁一切有污染的企业落户婺源,下决心关闭“五小”企业200余家,先后谢绝各类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近千个,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制定畜禽养殖区域控制性规划,关闭禁养区内养猪场,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防控。正因为此,婺源成了濒临绝迹的蓝冠噪鹛在全球仅剩的栖息地。

放大美丽效应,彰显最美乡村特色

始终牢记“婺源很有特色,一定要把特色做好”,努力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具特色。

一是提升最美乡村“颜值”。创设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等六大类、193个自然保护小区,总面积达165万亩。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主要景区景点、沿河沿溪村庄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彩化森林、景化通道、花化乡村、果化庭院、美化全域”行动,营造生态宜居、全域皆景的乡村风貌。

二是涵养最美乡村“气韵”。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实施“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徽派进行到底。先后实施三轮徽改,创新推出古建筑全球认购“认领”等保护开发新模式,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动古村古建活化利用、焕发生机。

三是凝聚最美乡村“共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广泛讲好“封河禁渔”“生子植树”等生态环境保护“婺源故事”,将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微家训”和村规民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编著出版《村口和鸣:婺源蓝冠噪鹛》《婺源醉美自然保护地》等书籍,凝聚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与合力。

发展美丽经济,做足金山银山成色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

一是坚持生态产业化,护绿成金。抢抓全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机遇,成功搭建GEP精算一张图平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开展全省首个县级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

二是坚持产业生态化,以绿生金。大力发展旅游和茶叶两大特色产业。深入实施“旅游+”“+旅游”工程,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2620.3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0.5%,获评“2023中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婺源百姓通过生态入股、资源分红、景区务工等多种方式,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年底,婺源建成全国出口茶叶大基地,全域20余万亩茶园整体通过海关备案,进一步拓宽婺源茶叶外销市场,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七成,婺源绿茶品牌价值达到32.02亿元。

作者系中共婺源县委书记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