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感觉变化很大,旅游景区景色迷人、配套设施齐全,城市更漂亮了!”近日,来自武汉的游客杨女士带着家人重游保康,赞叹不已。
游客获得感的提升来自旅游提质,旅游提质实现的背后,是保康县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不懈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结果。
机制创新 “推动”变“联动”
保康是生态旅游胜地和健康养生福地,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评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着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为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保康县组建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推行“四大家”领导包保项目、联席会议、项目拉练、交办提醒、督办考核等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运作,部门配合、城乡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旅游工作格局。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5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
政策创新 “资源”变“资产”
秋日里,在保康县官山世外茶源,丰富的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官山世外茶源是保康县重点建设的文旅项目之一。近年来,在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保康县坚持多业融合发展,依托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强化项目策划包装,推动“好资源”转化好项目,让旅游变得更有魅力和个性。
实施重点涉旅项目65个,推动重点景区、重点项目提档升级。支持尧治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六柱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蜡梅谷自寨创建甲级旅游民宿,启动九路寨二期项目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支持官山、香炉山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全域和美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试点81个,串点、连线、成片,打造6条美丽乡村示范线。
组建楚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进蜡梅文化园、千家坪等项目建设。依托野生蜡梅,投资6.5亿元的“中国养生第一谷”蜡梅谷即将全面开门迎客。
业态创新 “产品”变“产业”
保康县坚持小口切入,围绕“花、果、药、蔬、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花经济”,做深“果文章”,推进农特产品延链、补链、强链,向旅游商品转化。
有机绿茶、核桃、蓝莓等搭上电商快车,道地药材、有机蔬菜成为人们追求的新时尚。
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引进龙头企业萧氏集团,投资5亿元成立保茶集团,建立“基地+加工+品牌+文旅”的发展模式,垂直整合茶产业,成为茶旅融合发展新亮点。
依托独特山地条件和气候资源,让“冷资源”发挥“热效应”。建成3个滑雪场,填补了襄阳冰雪旅游空白。扶持发展民宿400余家,打造4个民宿集聚区,避暑度假产业方兴未艾。
推进基础设施融合、产业融合、服务提升,扶持文化创意、冰雪运动、避暑休闲、森林康养等新业态项目壮大规模、提升质量。
服务创新 “短板”变“样板”
在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中,如何提升服务质效?
保康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补齐全域旅游发展中的短板。
投资8000余万元在高铁站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投资1.2亿元建设文化“新三馆”即将全面投入运行,拓展了文化活动空间;出台民宿发展政策,2023年以奖代补兑现精品旅游民宿政策350万元、庭院式旅游民宿政策120万元,新增客房900间、床位1600多个;投入500多万元,建设智慧文旅云平台,大幅提升旅游管理、服务、营销信息化水平。
营销创新 “人气”变“财气”
10月24日,湖北日报新媒体联动保康县、洪湖市等5家县融媒体开展“秋天的果实·时令限定主打一个鲜甜可口”直播。直播中,聚焦保康县黄堡大屋场村菊花产业故事,多个平台直播间网友互动热烈,全平台流量837.4万人次,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近年来,保康县创新节庆营销、数字营销、新媒体营销等营销方式,提升保康知名度和影响力。
策划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蓝莓采摘节、核桃丰收节、乡村马拉松等活动,推动保康走向全国;综合领导代言、网络直播、达人踩线、影视植入、媒体采风、专题推介等多种方式,推广四季旅游精品线路,持续提升“康养福地 楚源保康”品牌形象。
一场场活动成为一个个流动舞台,一个个节会形成一场场营销盛会。下一步,保康县将进一步抓好文旅融合发展,抓好旅游宣传推介营销,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向着“打造成襄阳都市圈绿色生态标杆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知名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砥砺前行。
编辑: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