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老公园历史悠久,深藏着无数的美好记忆,见证了许多人难舍的情感。公园建设和维护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老公园基础设施陈旧、功能退化,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亟须进行改造。为了提升公园品质,近年来,不少地方从休闲游憩、园区特色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笔者发现,一些城市改造老公园时,对提升生态品质的关注不足,少数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现象,造成部分公园不能充分发挥其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防治环境污染、调蓄城市雨洪、调节城市小气候等绿色基础设施作用。
比如,某市一老公园有很多美丽的小溪沟,是这个城市重要的小微湿地,承担着生态、防洪、调蓄、休闲等多项功能。改造老公园时,建设单位别出心裁地在沟内安装大型水泥管道,覆土填平后,在其上建设一些亭台楼阁,使其完全丧失了生态功能,市民也失去了一个怀旧的好去处。
城市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重要生态系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载体,承担着城市生态环保的功能。因此,老公园改造时,一方面要保留重要历史遗产,增添现代娱乐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保功能,提升公园生态品质。
笔者认为,老公园改造应遵循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体现公园的原有风貌、历史文化特征与特色,建筑外观应与所在地域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相协调。根据周边城市功能及自身特点,优化调整公园的整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强化环境保护,打好公园底色,提升生态品质,突出地方特色。把生态环保建设作为改造老公园重要内容予以实施。比如,遴选本土优势植物,以乔灌草常用比例,进行公园绿化,确保改造后的老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5%以上,不断增强公园生态环保功能,形成独具魅力的本土绿化特色,提升植物景观的欣赏价值和艺术灵气,使公园形象焕发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机。又比如,公园没有绿不秀,没有水则不灵。改造老公园要着力保护原有湿地,适度扩展湿地面积,以便增强公园景观多样性,从而提高公园生物多样性,为动物生息提供更多乐园。再比如,根据公园地形、面积、绿化、房屋等情况,选择合适位置,建设休闲广场。尽可能使广场远离公园周边的居民楼,充分利用山体、房屋、树木、绿地等物体,降低市民跳广场舞等娱乐活动制造的噪声污染扰民,预防污染纠纷矛盾发生。
同时,要把公园打造成涵养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让生态环保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游园市民记住乡愁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自觉参与生态环保工作。比如,建设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风雨桥,并在围栏、立柱、桥亭等位置,通过手绘、窗花、篆刻图画和诗词等方式植入生态环保文化,渲染生态环保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