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生态价值实现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8-31 12:36:02 浏览()次
-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小小种子预示着丰收的希望,也是农业领域核心产业,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在江西君子谷野果世界察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情况时强调,种质资源是重要的生物资源,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充分利用好种质资源,培育并推广天然抗病虫害、具有改善土壤等功效的农产品品种,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当地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天宇研究员牵头完成的“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项目,培育出抗病抗旱高产新品种,生产利用超过5亿亩,节约了农药和水资源用量,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我国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48万余份,位居世界第二,是当之无愧的种质大国。虽然我国是种质大国,却不是种质强国。我国种质资源本底不清、收集保存不足、评价利用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不少具有抗病、耐旱、节水等特性,能够改善土质的地方品种还未被有效开发和利用。种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未被充分挖掘。因此,要及时发掘、收集并保护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优异种质,为未来开发利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基础。
种质资源要利用,更要保护。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环境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我国部分本土品种尚未被收集、明确价值就已灭绝。以水稻为例,湖南省普查的79个县,1956年有水稻地方品种1366个,1981年为644个,2014年仅有80个,只占1956年的6%。近年来,地方品种丧失速度明显加快。物种一旦灭绝,再难复得。要加大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的保护力度。甘肃省华亭市打造农作物种质资源圃,为当地60个古老的地方品种、珍稀濒危农作物种质等提供栖息之所。安徽来安县大力建设花红种植园和培育基地,使濒危的来安花红避免了灭绝风险。要主动承担起种质资源保护责任,尽快开展抢救性保护,打造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的“诺亚方舟”。
在加强种质收集和保护的基础上,要强化科技攻关,尽快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产品。一些地区已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贵州安排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广西壮族自治区启动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福建、山东等制种大省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年来,多地生态产品品种创新实现数量和质量双突破。要继续推动产学研用相融合,开发出更多本土优质的种质资源,推动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生态优势。
富含基因密码的种质资源是一个地域的“生态之基”。要充分利用种质资源,同步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财富之源”,为农林牧渔等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