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期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为号角,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主题宣传活动热潮。
怎样打造生物生息繁衍的乐园?如何提升可持续利用水平?日前,在主题宣传活动上,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公布了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成效,向社会各界生动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浙江样板”。
加大调查保护力度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动物植物,更包含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3个层次各自的多样化程度和相互联系的复杂生态过程。”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协同保护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浙江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县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等工作,发现5个野生动物新种、100个野生植物新种,多数物种在浙江新增了大量分布点。
“我们还通过开展资源动态调查监测、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等,对朱鹮、百山祖冷杉等32个重点物种开展抢救性保护。”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总站站长王翔说。
目前,全省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种、高等植物610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与植物分别为192种和115种,并拥有国家种质资源库14处,是全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
除了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浙江各地还根据自然禀赋开展创新实践。在试点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的磐安,6个友好单元已建成,并布设3000多个鸟屋、昆虫屋;在试点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的象山,“数字鸟岛”项目建设正在推进。
眼下,浙江正在开展《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期评估和修编,以适应当下环境变迁,具体指导今后工作。
维护整体生态功能
“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已从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升级。”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浙江不仅高水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等生态环境巩固持久战,而且还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去年9月,浙江就围绕深化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了《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率先出台河流和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的技术指南,累计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80公里。
作为浙江近年来河湖生态修复的代表,嘉兴成为了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并以示范先行为目标,按照“以水利流量调控为先导、湖区生态修复为关键,净水降浊设施为补充”的思路实施水生态修复。如今,南湖水质已从Ⅴ类上升到Ⅲ类标准,沉水植物覆盖面积达25%。
此外,浙江省政府还于近日印发了《浙江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海域海岛生态保护修复,到2025年沿海区域修复红树林200公顷以上;实施海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打造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列)岛。
拓宽可持续利用路径
“我们将争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地、生态科普宣教的样板地、长效管护体系的先行地和‘两山’转化的标杆地。”近日,衢州市开化县成为了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验区,在授牌现场开化县政府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表示。
探索实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经验,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在浙江不只有开化,还有丽水。近年来,丽水“庆元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莲都萤火虫主题公园”受到游客欢迎,景宁开展生物多样性产学研用试点,毛垟乡的苔藓景观工程销售额达650万元,苔藓文创展品销售额超百万元。
接下来,开化还将与上城区、越城区和桐乡市启动实施生态环境山海协作事项。通过加强地区间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交流,开化将相互指导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和开化一样,具有生态优势的山区26县可以积极挖掘特色生物资源,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相关专家说。
原题:守护“多样”地球 守卫多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