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益组织如何做好传播?SEE的这份调查里有答案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5-10 12:31:17 浏览()次

‍‍由SEE基金会环保公益行业发展项目组发起的“环保公益人网络媒体偏好调查”告一段落。截至2022年5月6日,本次调研共收到了有效问卷425份。

本文是基于问卷形成的可视化数据报告,希望能够为环保公益领域的同仁实现更好的传播提供一份参考。

图片

图片

本次调研数据中,男、女性别比均衡;青、壮、中老年受访者人数均衡。

图片

一人负担多职是公益行业常见的工作状态,因此我们收到的职责记录,远远高于人员总数。对于199位深入参与公益工作的受访者来说,机构主理、项目执行、品牌传播是他们为所在机构承担最多的工作。
这也说明,将事做好、将环保的声音传播出去,是众多同仁们的共识。

图片

无论是深耕领域多年的从业者,还是挂心公益的行外人,人们对于某类议题的关注程度不仅代表着他们个人的认知广度。也从侧面反映出,某一类环境议题在大众传播方面的状况。
本次调查中,有36%-55%的受访者认同自然教育、绿色生活方式、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教育、湿地森林等生境保护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议题。
与此相对的,荒漠化防治、固废污染防治、行业支持乃至其他议题的受关注程度显得较低,而这一状况也与我们多年来的行业观察相一致,面向这些领域的公众传播存在更多需要探索的空间。

图片

快节奏的图文与视频依然是占据主流的媒介形式。

不过,通过对“受访者能够接受的时长”分析,我们依然认为,在碎片化的资讯信息之外,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阅读的深度内容依然被人们所需要。

对于公益内容的传播者来说,选择最适宜的形式呈现,同时把我们创作的内容,发送到需要/可能需要的人们手中,是传播的基本法则。

图片

拥有12亿用户的微信生态圈毫无疑问深入着人们的生活,本次调研中95.76%的受访者都选择微信作为重要的信息渠道,平均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微信也是熟人社群营造的重要平台。

除此之外,短视频平台、资讯类平台、微博分居2-3位,提供快节奏的资讯流是这三类平台的共同特点,大多数受访者在这些平台上的使用时长集中于1小时内。

政府、机构官网因其难以替代的地位,在受访者的使用习惯中排在第4,多数人使用时间集中于30分钟及以下,呈现了实用性的取向。事实上提供简明、准确、可靠的信息也是这类平台最重要的内容定位。

其余几大平台也并非无用武之地。交叉分析显示,B站、小红书等新兴热门平台更容易吸引年龄层偏低的青年群体关注,而正在担当中流砥柱的中、壮年群体不仅依然活跃在论坛等老牌平台,也在积极拥抱抖音、快手、播客等新产品。

那么,面向这样丰富的受众,我们需要满足什么样的内容需求呢?

图片

受访者最经常看到的内容以公益科普、项目动态和活动资讯以及公益行业专业知识为主。

但是,通过对“最经常”与“最期待”阅读的公益内容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公益行业专业知识、案例与人物访谈在内容市场上仍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我们推荐的传播策略?

1. 用什么媒介:

中等长度的图文或视频(阅听时长2分钟-10分钟内)最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
2. 上什么平台:
站稳微信平台全种类的运营;抖音等短视频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官方网站和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微博进行的社交媒体运营也仍是主要阵地。
3. 做什么内容:
专业知识(行业调研、专家指导)是最多人希望看到的内容,案例分析、人物访谈也很被期待,这意味着彼此互相学习的热情。
4. 通过谁来传播:
做好自有社群的营造能带来数倍的传播效果。同时,与公益圈内的媒体/自媒体和政府网站的联络能够更好撬动社会的关注。
5. 如何做年轻化的传播:
年轻人更爱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在视频平台中,B站是一个更年轻化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接触年轻人。
中高龄人士在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十分活跃,在泛滥的信息海洋中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尝试的问题。
6. 如何传播破圈:
熟人社群、订阅制会员服务通过小群层化的策略增强了既有受众的黏性。
如果期望使更多圈外新人看到更多公益相关的信息,B站、小红书、短视频平台都是潜在的破圈点,公益的声音在这些平台尚处蓝海。
内容方面,圈外人士对面向公众的公益科普、公益圈的工作日常较有兴趣,用轻松有趣的科普内容和公益组织不一样的工作内容来引起大家对公益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