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秦岭山上"白癜风"今朝修复还"绿颜"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6-24 18:21:00 浏览()次

  仲夏时节,顺着秦岭北麓东行,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顺着蜿蜒的山路进山,记者看到,在废弃多年的张家山采石场,一排排青翠的塔柏英姿挺拔,一片片桃林已经硕果累累,昔日裸露的山石和周边的土坡也披上了新绿。鸟儿鸣叫,花儿芬芳,山风吹来,花木摇曳,山脚下的张桥村若隐若现。昔日这个对村民影响至深的污染源如今即将成为大家休闲纳凉的后花园。

  而这一切的背后,得益于“青山保卫战”——秦岭北麓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在秦东大地迅速铺开。

  确定生态示范点,还山以绿

  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不久前向陕西省反馈督察“回头看”意见,针对反馈问题,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设立1.1亿元专项资金,确定生态环境治理示范点,建立治理台账,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保障措施,通过示范引领,大力推进历史遗留、无主及政策性关闭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去年以来,渭南市对22个矿山地质环境示范点进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积858亩。2019年设立18个示范治理点,计划完成3000亩恢复治理任务。

  张家山废弃采石场就是其中一个治理示范点。

  “靠山吃山”曾经是华州区当地群众和部分企业的致富路子。上世纪60年代,作为国营企业,张家山采石场的经营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多年来开采片麻岩,山体破坏严重,破损山体长约100米、高约50米。

  “在那些废弃了的采矿区,草啊、树啊都长不成,远远看着光秃秃一片,就像长在秦岭山上的‘白癜风’。”正在施工干活的工人何建科,就是张家山山脚下的张桥村村民。他至今还清楚记得曾经家门口隆隆的炮声——那是采石场开山炸石的日常。

  回忆起往事,他痛心疾首。村民的腰包鼓了,可秦岭北麓渐渐“病了”。由于开采设备落后、不合理私挖乱采泛滥,秦岭北麓植被覆盖率锐减,粉尘污染、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更是接踵而来。

  为了根治秦岭山上的“白癜风”,2015年华州区采石行业所有证照全部被注销,所有设施设备拆除到位,恢复治理工作随即展开。为确保治理技术在秦岭北麓不同地域的实用性,经过论证,2017年底,张家山废弃采石场被华州区定为生态恢复试验点。

  综合分析治理,采石场重绽“绿颜”

  在恢复治理工程现场,记者看到,3名悬挂在50多米高山崖上的工作人员正在挂网打铆钉。

  “山坡上成活一棵树非常不容易,难在高寒、高旱、高陡边坡的‘三高’自然条件。从山下拉水、拉土,然后人工运送到山崖上。在山体上作业也非常复杂。首先要人工清理危岩,挂网,打铆钉,安装装有营养土的植生棒。然后选用高次团粒喷播复绿,安装养护系统,最后还要实时浇水管护。”工地施工负责人吴国伦这样对记者说。

  在张家山采石场恢复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危崖清理、铆钉挂网、植生板布设、基质层铺设、种子层喷播和养护系统安装等进行土壤改良和微环境改造。选择刺槐、紫穗槐、柠条、狼尾草等十余种适宜当地生存的植物,最终实现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绿化山体和恢复矿山生态的目标。

  “山体的恢复治理,不同于一般工作。要根据边坡稳定性,坡体高度、坡度、长度,结合区域内气象、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生物立地条件和主要生态立地因子综合分析,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取得治理效果。”华州区自然资源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张家山废弃采石场就是通过选用高次团粒喷播、台阶复绿、V型植生槽等多种治理工艺,进行高陡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验。现在,5000多平方米的裸露岩面已基本实现复绿,再经过半年的养护期,植被就可以自由生长。来年,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张家山采石场重新绽放出“青葱容颜”。眺望远处,记者看到爬山虎、刺槐、狼尾草等已经在白色的岩石坡面上重新绽放出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