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军
作者:编辑部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6-05 11:38:20 浏览()次


当前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什么关系?如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围绕这些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赵建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现代化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是什么关系?

赵建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同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可以看出,在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上,我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此外,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指向就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从我们的国家战略和党的政治目标维度来看,在中国,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另外,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文明范式的转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可以说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西方通过工业化率先开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西方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性与生态性之间形成一种悖论。这也说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由于历史出场的先在性,目前,形成一种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认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化。在工业文明范式的现代化之后,会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出现,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所以,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模式的“扬弃”,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代化,都会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环境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重要意义?

赵建军: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文化传统差异与社会制度区别,但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会有人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基本问题。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差异的前提下,把握住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才有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延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要在政治高度把握重要意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特质提出的,这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问题。从这方面看,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具有政治意义的。

其次,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高度进行把握。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角度来看,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的自然是在社会历史范畴中的自然,是与人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最后,要从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要求来把握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应该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的叙事。

 

中国环境报: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赵建军: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现代化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其重大的缺陷就是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问题根源在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上。我们应克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性,不只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二者的“统一性”,更要注意在价值观念中把握二者的“同一性”,从价值根源上填平发展现实中难以逾越的鸿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要特别关注人的生态福祉的满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也是中国人民的迫切诉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既要做好大的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还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好具体环境问题。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生态向往,才能守住民心、团结力量、凝聚共识。

编辑:李莹


上一篇:曹仁贤
下一篇:康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