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绿色转型话题正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热烈讨论中。过去两年,在我国率先宣布“30·60目标”后,许多企业响应号召,积极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加快迈向零碳步伐。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企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然而,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以服务“绿色”项目为目标,高碳企业转型行为难以被金融机构识别为“绿色”,导致高碳企业转型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基于此,“转型金融”这一命题被提出,在国内外引发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什么是转型金融?转型金融将如何服务于高碳企业转型?转型金融又是如何有效避免企业“洗绿”行为的?对此,中国环境报独家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中国环境报:什么是转型金融?在我国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下,转型金融弥补了哪些不足?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王文:从广义上来看,转型金融是一系列为那些具备应对气候变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生产活动脱碳等转型需求的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而从狭义上来看,转型金融可以用来代表一种具体的金融业务,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所需的资金以帮助其实现碳减排。可见,无论定义范围如何,转型金融都是高碳经济活动走向绿色升级转型的必经之路,转型意味着特定经济活动或主体行为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它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因此转型并不意味着当前的活动必须是绿色或低碳,它是一个高碳经济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向绿色转变的具体过程。
目前绿色金融仅服务于“纯绿”项目,例如分布式光伏、水电站等,业务范围并没有包含对高碳企业转型的资金支持,而转型金融通过对“棕色”行业的绿色化转型开展系统性的投融资帮助,完善了绿色金融缺乏对高碳企业转型的资金支持问题。如果以宏观视角来对比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差异,那么可总结为绿色金融多是在能源消费端提供资金支持,转型金融则是在工业生产端提升碳密集型行业的转型速率。
中国环境报:转型金融将如何服务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王文:目前我国转型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转型金融机制还有待完善,但相较于转型金融的国际发展现状与绿色金融的中国经验来说,中国的转型金融体系将大有可为。
首先,转型金融有助于完善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因转型金融关注的是企业或项目的减排过程,实施主体在运用转型金融工具后的数据与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否认的是,转型金融作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工具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工具来说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完善的转型金融信息披露一方面是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好的了解企业的转型进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促进转型金融的全球合作创造空间。
其次,转型金融有助于扩充绿色投融资结构,吸引私人资本进入绿色发展领域。转型金融的发展初期主要发挥了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市场化水平还不足,参与主体基本围绕在多边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社会资本与其他金融机构还未能提供规模化资金支持。未来,政府资金可以发挥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转型金融当中。
最后,转型金融借助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掘企业的转型潜力。当企业逐步了解转型金融标准规则后,金融机构也应该完善奖惩体系,一来可以树立企业典范,促进“两高”企业的良性发展,二来可以激励转型进程相对落后的企业,提升其转型意愿。
中国环境报:在双碳目标提出后,部分企业以“绿色转型”为由进行融资,但实际上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高污染高排放活动。转型金融是否能有效避免为企业“洗绿”行为提供金融支持?
王文:从世界范围来看,只要对绿色产业的融资活动提供扶持和优惠,则企业通过“洗绿”“漂绿”等方式获取资金的行为就可能会存在。当前,部分企业为响应国家的减排号召,纷纷投身于低碳项目的建设当中,但仍有些企业不愿为减排事业付出过多成本,而是绿色金融项目资金投入到非绿色项目活动中,或对高碳项目进行虚假的低碳宣传,产生大量“洗绿”行为,不利于绿色转型的整体进程。
但是,转型金融可以有效避免对企业“洗绿”行为提供帮助。一是绿色金融的服务主体是项目,转型金融有所不同,其所服务的主体是企业,企业难以将对项目进行绿色包装的做法运用到自身的转型成果上;二是转型金融业务通常需要对企业开展长期的动态评估,“洗绿”活动难以存在持久运营的可能;三是转型金融对环境信息持续披露的要求较高,企业必须重视转型活动的阶段性成果,才能稳定获得金融机构的转型评估与支持;四是转型金融本质上并非面向绿色产业增量投资,而是面向棕色产业的转型活动,参与转型金融的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原有高碳行业的转型,而非开展绿色新项目,这种发展方向的不同,也降低了参与“洗绿”行为的可能。
中国环境报:我们注意到,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转型金融试点。请问试点情况如何?有哪些借鉴意义?
王文:当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转型金融的试验和创新,这反映出在转型金融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地方城市正在积极克服转型金融的问题与挑战,正确引导转型金融的发展趋势,在气候变化框架下充分挖掘转型金融的发展潜力。
地方开展转型金融活动的借鉴意义非常具备参考价值:一是地方需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无论转型活动还是绿色金融业务,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平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推进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是转型金融的地方探索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比如发电、冶金、化工等棕色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先行探索转型金融业务;三是需要注重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创新,不断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对传统高碳排放的行业的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向零碳和低碳排放转型提供支持,建立地方模式。
中国环境报:目前转型金融发展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对于下一步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王文:当前,我国转型金融面临新挑战与新要求,具体来看,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转型金融相对于绿色信贷项目、绿色债券、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而言,在对宏观气候目标与双碳路径的支持上缺乏精准性,而从企业角度进行发力将需要金融部门开展特殊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这也提高了相关领域的风险识别成本——不仅需要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开展动态支持与评估,还要随时应对转型带来的行业风险、政策风险、资产减值风险,更要面对转型过程到期后的成果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当前绿色项目所支持和覆盖的领域大多面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具备碳减排效益的项目,而光靠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无法满足重点领域转型实践活动的需求,金融部门需要探索新举措以支持污染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这对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力上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新要求。
对此,建议高碳企业未来进一步考虑在碳金融与转型金融联合布局与发力,在借助碳金融发挥碳排放权的融资价值、盘活碳资产并参与金融服务创新的同时,发挥转型金融的积极作用,平衡棕色资产和高碳产业的转型风险;同时建议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其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既能积累气候投融资相关投资经验和风险管理经验,又能引导自身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服务升级,并可为绿色金融的产品和工具寻求多个层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