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潜水环保志愿者,于祥琨数十年来用潜水打捞海底垃圾的方式为海洋“大扫除”。在辽宁省大连市,和他一样的环保志愿者还有许多。
●于祥琨:为了心中的“宝库”
背上十几公斤的铝合金氧气瓶,装备上十几公斤的配重,再带上沉甸甸的捞网和地笼,足足近40公斤的重量压在身上,于祥琨与团队的潜水员一起跳入海中。此行的目的并非游玩,而是为打捞海底的垃圾。不一会儿,几个人带着满满一兜“战利品”出水,返回陆地。
于祥琨从小在大连市金州区的渔村长大。每天与爷爷早出晚归、出海打鱼,海洋就像一个宝库,纵身一跃,能让你领略海底奇美的景象……
长大后,于祥琨成为一名潜水教练。与大海结下了深厚情谊的他,见不得海底的脏乱。“我希望学生们看到的是海底美丽的风光,而不是遍地垃圾。”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与团队的潜水员多次发起海底垃圾清理行动,影响数以万计的市民承诺不向海里丢弃垃圾,带动了近100个潜水员加入协会,成为潜水环保志愿者。
“与岸上不同,人在大海面前是那样渺小,即便是专业潜水员也会遇到危险。”于祥琨告诉记者,有时在不熟悉的海域可能迷失方向,有时会遭受暗流的袭击,有时稍不注意,渔网地笼就会缠住氧气瓶、装备,渔网鱼线也可能羁绊潜水员,对他们造成生命威胁……虽有种种困难,但每当他们打捞上来一块块不可降解的垃圾,心中满是奉献海洋环境的自豪感。
●王洪岩:我带动了更多人
为了心中那一片蔚蓝的海湾,王洪岩有一股拼劲儿。
一次在棒棰岛开展志愿服务时,志愿者们看到路边的排水渠里满是泥泞,几个塑料瓶横七竖八地躺在渠中。不等其他人反应,王洪岩一下子便跳进了排水渠,将塑料瓶一个个捡出,鞋子上早已沾满泥水。“等我捡完一抬头,看到有人对着我拍照,说这才是真心做环保的志愿者,搞得我还有些不好意思。”他回忆道。
与志愿活动的结缘,源自一次“偶遇”。在一次攀爬金州区大黑山的途中,王洪岩遇到了经常结伴的驴友夏风云——她们一行人穿着统一的蓝色马甲,手持工具,正在清理捡拾峭壁上的垃圾纸屑。“在户外看到驴友倍感亲切,刹那间也产生了憧憬,当时就想立刻加入她们的队伍。”在夏风云的推荐下,王洪岩成了大连环保志愿者的一分子。
作为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宣讲团成员,王洪岩经常深入各单位、学校和社区,参与了数百场环保宣传活动。其中最让他动容的,是一次在乡村小学开展讲座。“我们向孩子们展示海洋动物的图片,告诉他们保护海洋有多么重要。”他告诉记者,孩子们纯洁热情、又充盈着兴奋与期待的眼神,令他久久不能忘怀。
“捡就完了。”当被问到如何带动身边人时,王洪岩笑着说,捡垃圾对他来讲已经是生活中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随时随地,他都携带着垃圾夹,就像当初的夏风云一样,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于光明:为自己更为孩子
6月2日清晨,金色的阳光刚刚洒在海面,于光明就带着家人来到了黑石礁海滨浴场,开始捡拾岸边的垃圾。
净滩并不是一项很难的活动:戴上劳动手套,将海滩上的垃圾用夹子夹进环保袋里,最后再进行分类。于光明与家人分工合作,很快便装好了一袋垃圾。
“亲近大海总能让你心胸开阔,顷刻豁达。”这种豁达也一直伴随着于光明,休息时,他一边望向远处的大海,一边倾诉着自己的感情。
于光明是一名退役军人。一次,他与家人在海边游玩,正巧看到环保志愿者在捡拾垃圾。“那一刻,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当时就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也希望家人能加入这支队伍。”他告诉记者,回去不久后,他与妻子和孩子就注册成了大连市环保志愿者。
成为环保志愿者的十多年里,只要举办环保活动,都能见到于光明的身影。他曾长达一年参加大连海岸线“18点位”调查活动。他熬过严寒酷暑,用双手爬过陡峭的山壁,涉过卷起波涛的海浪,有时被碎石划伤,甚至摔倒在翻滚的泥沙中。
回忆起过去的志愿服务经历,于光明说,“实际上我更想通过我的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如今,那个出生于2008年的大男孩,已经成为三星环保志愿者,常常跟着父母一起参与到净滩等志愿活动中。
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金冶感慨地说,尽管在有些人看来,协会不过在捡捡垃圾、搞些活动,但他们在影响整个社会,你能够从中感受到公众参与美丽海湾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