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垃圾分类?NO!专家教你在生活中如何践行零废弃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12-13 01:03:55 浏览()次

“你知道吗?遗落在野外的垃圾的降解时间可能是我们人生的数倍:湿纸巾的降解时间大于100年、铝质易拉罐的降解时间大于200年、塑料瓶以及普通塑料袋的降解时间达200—500年……这些还是保证掩埋处理后在相对湿润地区的自然降解时间,而直接抛弃或在干燥地区的降解时间更长。”

近日,在2023年“福特汽车环保奖”开展的线上系列培训活动中,获得2022“福特汽车环保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奖获奖项目负责人、环保创新品牌诺路创始人吴骁以“零废弃其实没那么难”为主题,从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循环利用三方面传授公众从生活中如何践行零废弃的低碳理念,使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

零废弃≠垃圾分类,而是种链条式的管理模式,涉及人与物的交互

诺路环保一直聚焦于为城市生活的不同场景设计零废弃和减碳公众实践方案。在帮助各方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妥善管理的同时,也在创造公众机会,共同维护美好的环境。他们设计了零废弃音乐节、低碳大会与低碳办公、绿色马拉松等场景项目。

谈及为什么选择做废弃物管理?吴骁表示,联合国有数据统计,每年全球废弃物填埋处理的碳排放量(下图蓝色部分)和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下图灰色部分)基本相当。坚守废弃物管理这条路径,是回应“双碳”目标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而且,做废弃物管理是公众容易接触到、可行性高的机会,通过这个路径去回应“双碳”目标,容易让已有经验找到落脚点,进而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对于“零废弃”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将其与垃圾分类直接画等号。对此,吴骁表示,两者其实是不同的概念。垃圾分类是一个动作;而零废弃是一个链条式的管理模式,涉及从源头减少到末端处理的各个环节。而且,零废弃管理也不仅仅是管好垃圾,更多层面是人与物的一个交互,需要从前端、中端、末端各个环节考虑如何使用处理物品。

“3R原则(即Reduce源头减量、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循环利用)是零废弃的基本内核。”吴骁表示,这也是公众在生活中践行零废弃的主要环节,而且3R原则是有顺序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优先做好源头减量工作,其次是重复利用,最后是循环利用。

据吴骁介绍,目前,零废弃国际联盟将3R理念又拓展到了多个层面,细分了再考虑和再设计、减量、再使用、再利用或堆肥、材料回收、残余(生物处理或固定填埋)、无法再利用(焚烧或发电)7个环节,以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废弃物最佳利用、垃圾最小化。

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抓好源头减量关键环节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让物流货运行业有了迭代升级,这也使我们现在生产、运输、消费一件物品的成本大幅减小,这时废弃物问题就凸显出来,有的是来自包装、有的是产品本身。既然在3R原则中,源头减量是公众在生活中践行零废弃的关键环节,那具体落实又该如何行动呢?

吴骁表示,在前端源头减量环节,采取措施可以避免很多垃圾产生,具体而言可以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比如:去外面喝咖啡我们可以自带杯子,减少纸杯消耗;去超市购物,自带环保布袋减少塑料袋使用;去餐厅吃饭,自带循环使用餐盒打包剩余食物……生活中很多场景都可从前端避免废弃物产生。

在源头减量环节,很多人觉得使用可降解材质的塑料袋也能解决废弃物产生的问题。对此,吴骁表示,可降解塑料袋是有降解条件的,如装厨余的可降解袋子可以和厨余垃圾一起在堆肥的过程中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但如果将它和其他垃圾一起处理,用作一般填埋和焚烧的话就没有起到可降解的初衷,所以要严格按照降解的条件去实现减碳和废弃物产生。

这只是城市生活垃圾方面,还有一些户外爱好运动者,反映户外失控垃圾很多,市政管理人员清理垃圾的速度赶不上公众的丢弃速度,那么增设垃圾桶是不是能解决问题?吴骁表示,针对这个问题,他们曾做过调研和请教专家,发现增设垃圾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这意味着游客制造垃圾和抛弃垃圾的成本是减少的,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另外,吴骁认为,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去表达自身的环保态度,比如支持一些践行零废弃理念商家产出有低碳设计的一些产品,这样社会消费也会朝着一个良性趋势去发展,进而带动彰显环保色彩的消费文化出现。

零废弃其实并不难,有很多践行零废弃的机会

抓好源头减量的关键环节,但我们也要重视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值。

对于已经消费处于使用过程中的物品,吴骁表示,也可以通过重复使用,来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另外,在物品丢弃前也可以再想一想有没有别的使用用途和场景。比如:旧物捐赠、二手买卖、闲置物品置换、改作他用、旧物改造等。

与此同时,吴骁也提醒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评估一件物品是否环保,要结合整个物体的生命周期去评估,而不能单纯地从材质上去评估一个物体的环保性。如,纸杯和陶瓷杯在都只使用一次的情况下,陶瓷杯的生产过程更高碳,所以纸杯更环保;但如果纸杯用一次就扔掉了,陶瓷杯在重复使用,就是另外的结果了,所以要综合考量。

吴骁表示,在一些马拉松赛事活动中,经常会看到大量使用完就丢弃的一次性纸杯,所以他们也尝试找一些纸杯的替代品,比如发放可折叠的硅胶杯给一些愿意践行零废弃的跑者,让他们将这种环保的运动文化传递给更多人。“找一个替代方案不难,难的是如何建立系统,使其后续能够循环使用。”吴骁表示,如此设计,重要的不是循环杯的发放,而是通过系统设计,增设一些激励措施或提示让它能够重复使用,进而减少一次性纸杯的使用量。

对于一些很难完全替代纸杯的比赛,他们也会设计一些方案鼓励大家重复使用,比如,在短途的跑步活动中,他们会发起“壹杯到底 减少废弃”的倡议,设计将纸杯通过夹子别在衣服上全程携带,中间喝水也用自带纸杯,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到终点会给这些“零废弃领跑者”颁发一些奖励。

最后在回收利用环节,吴骁表示,在输出端要做到循环利用,将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相结合,使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重新进入生产。吴骁分享了一些在别国调研时看到的垃圾分类的案例,如一些国家垃圾分类做得很细致,而且分类有指向性和计划性。拿塑料瓶来说,他们会让公众将瓶盖、瓶身和瓶上标签分别分类,也会有提示性信息告诉公众每类如何处置、作何种用途。

那这些场景设计可以供我们参考、使用吗?吴骁表示,可以借鉴,但需要建立在有一定处理能力和技术的前提下,如果我们也将其细化分类,分好后没有回收渠道去处理使之变成有使用价值的资源,就不能做到真正的环保。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他表示,垃圾分类并不是分得越细就一定越好,回收渠道决定分类的方式。

最后,吴骁表示,零废弃其实并不难,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践行的机会,但生活以外,我们还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引入零废弃理念。比如,作为市集主办方,可以通过减少商品的包装、增加物资的使用去设计零废弃市集;作为赛事的举办方,可以通过降低赛事对环境的影响,营造绿色参赛文化来举办零废弃赛事活动;作为工作人员,日常出差也可以通过低碳出行、自带洗漱用品、减少床品清洗频次等行为做到零废弃差旅,等等。

编辑:陈妍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