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重庆: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9-08 13:29:37 浏览()次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辛世杰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重庆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正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两个责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辛世杰说。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什么要申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对于重庆来说,‘无废城市’既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美好城市的基本要素。除了与重庆山地丘陵为主的地理条件、现实特点相契合,有助于破解工业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管理难题外,我们更看重其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推力、探索新途径等方面的强大助益。”辛世杰提出,重庆将“无废城市”建设视作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作为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进而推动“无废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出一条“无废城市”建设之路。

  对于为什么选择在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开展试点工作?辛世杰说,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理念、固体废物管理等水平均处于全市的“领跑”地位,有条件、有能力做好试点工作。同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管理水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开展试点,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既能够解决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也可以为全市乃至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如何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在辛世杰看来,重庆对于试点工作的推动,主要体现一个“高”字——高规格组建领导机构、高标准设置试点目标、高质量推进试点任务。在试点方案征求意见阶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批示要求认真研究、积极争取支持。市委改革办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专题听取试点工作汇报。成立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各试点区(管委会)分别组建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1+11”工作推进体系,形成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在设置试点目标过程中,重庆组建了由中国环科院、重庆大学、重庆市环科院等单位组成的试点方案编制组,先后组织调研座谈60余次,详细了解各行业、各领域的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及管理情况,摸清工作基础、存在问题和特色亮点,着力从强化规划引领、实施工业绿色生产、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完善体制机制、总结凝练试点经验等5个方面,确定45项具体指标,列出111项具体任务,既突出“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彰显重庆特色”,又确保试点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在试点任务推进过程中,重庆将试点工作视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分管副市长两次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到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市级有关部门、各试点区细化任务措施,列出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市无废办建立调度督办制度,突出重点、挂图作战,定期调度通报工作情况,对突出问题即知即办、跟踪督办。同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市区财政将相关经费纳入预算,统筹支持试点工作。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有哪些具有特色的工作举措?

  辛世杰告诉记者,为了系统解决固体废物综合管理中的堵点、难点,重庆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寻求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

  在加快地方立法方面,充分发挥直辖市立法优势,服务试点工作,加快推动制定重庆市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建筑垃圾管理等地方法规,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方面,健全科学系统的数据统计制度,整合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固体废物信息,建设“固体废物虚拟产业园”,打破数据壁垒、破除数据孤岛,逐步实现各领域固体废物流转信息全过程“可追溯”。

  在创新管理制度方面,重庆以依法合规为前提,大胆尝试,创新突破,探索推广固体废物收运处理异地补偿制度、房屋拆建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一体化管理制度,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方式,建立长江经济带上游省市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等。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哪些成效?

  试点工作的有力有序推进,体现在重庆“无废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采访中,辛世杰一一进行了列举。

  一方面,重庆市建立起持续完善的体制机制和不断健全的标准规范。包括出台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开展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建筑垃圾管理立法调研,牵头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上游4省市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与四川省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异地补偿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印发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制定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预处理技术指南、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标准规范。

  另一方面,重庆市处置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来看,主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餐厨垃圾处理、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分别达8100吨/日、2100吨/日、1770吨/日,初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近零填埋、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100%、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近10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207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现镇级全覆盖,基本匹配实际需求。

  此外,区域特色逐步彰显。包括从轻量化设计、清洁生产技术推广、零部件再制造、新能源电池回收、报废汽车规范拆解等全环节推动构建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结合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建筑弃土回填试点,有效消纳建筑弃土;绿色快递邮政城市试点成效显著,寄递企业电子面单使用率达98.8%、72%的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82%等。

  这些成效,会对重庆发展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辛世杰认为,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将加快推动重庆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的解决,为践行“两山”理论、走好“两化路”,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夯实基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汽车、笔电是重庆的主导产业,我们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系统构建‘零部件制造—整车(整机)生产—销售—回收—拆解—再生资源利用’循环产业链,既能够解决重点产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难题,形成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又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创造高品质生活方面,辛世杰同样肯定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推动作用,“重庆以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为抓手,规划城市发展,提升治理水平,有效解决城市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生态城市,使城市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