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典型国家和地区PET饮料包装回收利用率
夏季以来,饮料消费进入旺季。PET瓶是饮料包装的主流,这些被喝完的瓶子进入垃圾桶后又最终流向哪里?
“一直以来,我国对PET饮料包装实际回收情况没有系统研究。虽然有关于废PET瓶回收量的统计,但没有对PET饮料包装回收率的具体数据。”近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外发布《我国PET饮料包装回收利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中国废PET饮料包装回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PET饮料瓶回收体系。
根据两家机构的研究测算,在这一回收体系下,全国PET饮料瓶回收率可达94%以上,回收情况比较乐观,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的普及,PET瓶的回收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
回收率真有这么高?
在趋利性市场法则作用下,农村回收利用率一般高于城市地区
废PET饮料包装自身兼具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双重属性,PET饮料包装的主要去向包含:主动或间接地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厨余垃圾处理场,还有部分散落于海滩等。
《报告》编制组成员告诉记者,通过现场实测,对中饮协提供的会员摸底调研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团队测算出厨余垃圾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厂及海滩中的 PET 饮料包装在废 PET 饮料包装产生量中的比例。
“一方面,通过咨询,多数厨余垃圾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厂反馈 PET 饮料包装的比例接近或低于本研究中实地调研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且垃圾回收管理存在差异,乡镇、农村地区废物资源属性更受关注,在趋利性市场法则作用下PET饮料包装回收利用率一般高于城市地区。综上,我国 PET 饮料包装回收率约为 94.3%~96.7%。”编制组专家表示。
回收利用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已处于国际较高水平,政策释放持续推动回收的强信号
2020年1月,新版“限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着眼于整体塑料循环产业链的构建。新修订的固废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提出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要求生产、销售、进口依法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包装物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对包装物进行回收。
“随着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回收体系的逐步构建,国内PET饮料包装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逐渐提升,由于PET饮料包装价值相对较高、量大面广,市场回收动力较足,国内形成了受经济市场驱动的PET包装原生回收体系,虽未像许多国家一样经过环境经济政策的调节,但整个产品——固体废物循环体系已具有比较高的运行效率,充分体现了商业的规律和效率,在拾荒者、上门回收人员、小型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点、中/大型废品回收点、回收公司等多种回收渠道共存,集中式和分散式回收体系共同作用下,原生回收体系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活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景洋表示。
据了解,目前,国外高度重视饮料包装的回收利用,为了解决饮料包装物的回收问题,促进废包装的有效回收,国外已形成较完善的废包装回收管理政策和系统,主要的做法是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即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环境影响的责任,由所有相关方包括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政府共同承担,包括押金制、基金制、目标回收制及其他机制和模式。
“通过对比,我国PET饮料包装回收利用率现已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刘景洋判断,2020年,通过新版“限塑令”,我国政府释放持续推动和关注包括PET瓶在内的塑料制品回收的强信号。同时,随着新固废法的施行,新的固体废物收运体系将逐步建立,一方面,拾荒队伍将退出城市,游商回收将被削弱,加之消费者结构和废物丢弃习惯改变等影响,PET饮料瓶回收率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分类逐步实施将抵消上述不良影响,未来PET饮料瓶回收率走向仍需得到持续的关注。
他还认为,在国内目前的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形势下,国外实行的押金制是否能提高PET饮料包装回收率还有待商榷,我国具备采用多种管理制度和模式建立集绿色生产、安全回收、有酬可获、再生循环于一体的回收体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基础。
还有哪些提高空间?
推进垃圾精细分类,再生利用的途径研究、质量控制和安全风险评估等
可以肯定的是,新时期我国对废弃物管理迈入全新阶段,垃圾精细化分类、“无废城市”建设等新的政策、新模式的涌现,都将为国内包括PET在内的废弃物的收集管理体系带来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未来。
“虽然目前我国PET饮料包装回收率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废包装体量巨大,推动回收率再提档,从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方面看,仍然非常有意义,因此,接下来需要市政进一步推动垃圾精细分类及后续的集中分选和处理,使回收体系外的PET包装进一步减量。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赵亚利指出,关于PET的瓶级再生和降级利用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一是再生利用的途径研究,以开发废PET更多更合理的再生利用方式;二是研究再生利用的质量控制和安全风险评估,尤其是瓶级利用必须考虑的因素;三是瓶级再生和降级利用的经济成本权衡。
得益于我国庞大完善的生产制造体系,PET瓶的回收和再利用已经在国内形成了完整的商业模式,经济闭环产业链已成型。再生PET在纺织行业已实现了广泛应用,超过80%的再生PET进入再生纤维行业,但近年来再生纤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PET的多元化及高值化再生成为新趋势。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PET回收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废PET的回收利用前景非常广阔。《Nature》最新研究显示,角质酶(cutinase,一种α/β水解酶)能在10小时内水解90%的PET瓶,且价格低廉、原料再生制品质量达标,为企业再利用PET提供更多可能。
“PET饮料包装回收需多方协同,即全生命周期中利益相关者——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回收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各主体以行业共同体的形式发声将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赵亚利建议,产业链上的各方一起探讨,进一步提升现有废物管理体系及PET回收效率的方法(比如进一步提升规范回收比例和效率),并配合国家政策主动践行饮料生产者延伸责任。这包括并不限于如积极开展全行业塑料饮料包装(特别是一次性塑料饮料包装)减量、改进可循环包装等工作,如设定包装重量减少率、饮料包装可回收设计率等具体行业目标;以及广泛的公众教育和公益活动,如净滩行动、新回收模式探索等,多角度促进PET饮料包装的长效回收机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