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岭背熊家村建起全省首家村级太阳能农村污水处理厂。 廉伟摄
在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甘露镇,有一个岭背熊家村。虽是隆冬季节,却见这里古木掩映、满目苍翠,菜地里的白菜、萝卜、油菜生机盎然,苗圃里的桂花树散发着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这个占地面积仅有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283人的自然村,建起了江西省首座村级太阳能污水处理厂,让村子告别了生活污水。村民依靠花卉苗木种植等生态产业的发展,收入逐年增多,七成人家拥有了小轿车。在这个村里,记者见到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3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村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文明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村里有了第一座污水处理厂
小小岭背熊家村,搭乘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顺风车。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共青城这个由鄱阳湖畔的滩涂农垦区发展而来的全国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单位,一直致力于绿色发展,成为江西省小有名气的生态城。
岭背熊家村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全国农村污水处理试点,从中央及江西省财政争取到110万元资金,建起了全省首家村级太阳能农村污水处理厂。
在桂花树、茶树、樟树的环绕下,一座精致的水泥塔出现在记者面前,旁边还立着一块两平方米左右的太阳能板。“我们现在浇地都是用这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岭背熊家村民理事会理事长熊德和一边指着这个长方体,一边说。
这个特殊的污水处理厂,既没有厂房,也没有专门的操作人员。污水处理设施依靠太阳能发电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可达30吨,能够及时净化全村的生活污水。
据介绍,这座太阳能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的优点是全自动、生态节能。这套系统通过地下管网将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统一引入污水渠,通过污水渠集中到地下厌氧调节池内除氮,再通过太阳能供电带动水泵,将水抽到地上的滴滤塔。滴滤塔内有3种填料,对污水进行生物降解。降解后的出水流入长满植物的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经过净化后排出。
“大家可以看到,水是从右边注入人工湿地的,右边的菖蒲明显比左边长得好,排出的水质可以达到国家1级A排放标准。”甘露镇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旁边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清澈的溪水一度让记者以为是从山上流下的清泉,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汩汩清流顺着渠网浇灌着村里的良田。
设立奖励制度推进垃圾分类
为保护鄱阳湖生态,共青城近年加快了城乡环保体系建设,以垃圾分类和转运处理为重点突破口。目前,全市所有村庄基本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
熊德和指着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向记者介绍:厨余垃圾投入绿色桶,由保洁员每天上门收集,统一填埋、就地沤肥,不但可以肥沃土壤、提高种植效率,还可以节省大量垃圾运输、处理费用。可回收垃圾投入蓝色桶,村里会定期组织再生资源回收机构人员上门收购。其他垃圾投入黄色桶,由保洁员收集后投放到村口的可装卸大垃圾箱内,再由镇环卫车运至市二级中转站进行处理。
另外,村子里还集中摆放着几个灰色的大垃圾桶,用来装有毒有害垃圾,这些垃圾由镇环卫所工作人员定期统一收集,运至省危废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为确保垃圾分类顺利推进,在为每户村民配备3个分类垃圾桶的同时,甘露镇还聘请了保洁员,制定了村规民约,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并制定了理事会职责、保洁员工作职责、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垃圾分类奖励制度、卫生评比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村民们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不执行,有的应付了事。硬管是不行的,我们就制定了垃圾分类奖励措施。”甘露镇副镇长王家龙告诉记者。
每天,理事会挨家挨户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为分类合格的村民发放一张“分类合格”小卡片。到了月底,村民可凭小卡片兑换洗衣粉、牙刷等生活用品。“每张小卡片价值0.3元、0.5元不等,如果每月分类合格达到25次以上,镇政府还会发放额外奖励。这种奖励措施可以有效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王家龙说。
截至目前,甘露镇已投入70多万元,用于改善各村庄垃圾处理设备。根据村庄人口、垃圾产生量等情况,全镇共购买封闭可卸式垃圾箱53个,配备了1辆新型勾臂式垃圾转运车,聘请了55名保洁人员负责各村组的日常卫生清扫工作,在全镇范围内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如今,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增强,垃圾随手乱扔的陋习几乎不见了。街巷村庄、河渠沟塘、田间地头、道路两侧再也看不到垃圾的身影。“村子变干净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再随手扔垃圾,慢慢就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岭背熊家村民熊德全对记者说。
发展特色苗木助农民增收
“岭背熊家村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11年的8000元,增加到2014年的1.5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王家龙向记者介绍。
“你们看这些小桂花苗,买过来时才1毛钱左右一棵,现在已经可以卖到近1块钱了。”熊德和站在苗圃中向记者介绍。
岭背熊家利用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技术力量,选准花卉苗木、果业和劳务输出为支柱产业,培养苗木专业种植大户12户,并成立了苗木果业协会。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成了500余亩花卉苗木和柑桔基地,实现年利润近9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3000元。
如今,村民房前屋后的楠木、桂花等苗木,不仅构成了房在林中、人在园中的如画美景,还成为青少年花卉苗木知识科普基地,很多共青城市大学城里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实践。
在发展苗木产业的同时,岭背熊家利用西靠甘露镇和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共青城传统羽绒服装纺织产业,成立了纺织女工协会。目前全村已有52名纺织工人,每人工资年收入可达3.5万元。此外,还有6户人家从事小商品零售行业,年均收入可达5万元。
“十二五”以来,共青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市现辖3乡镇(甘露镇、江益镇、金湖乡)25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做出了总体部署,主要开展以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治理为核心内容的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总投资达2272.4万元,受益人口近1.1万人。
共青城市大力推进农村连片治理,不仅保护了共青城市南湖两万亩水域,更加重要的是保护了鄱阳湖这一湖清水。据初步估算,通过农村连片整治,全市年可削减排放总氮11470.2千克、总磷1376.4千克。
一湾清水绕村而过,山林绿树四季葱茏,乡间小道平坦整洁,特色苗木阵阵飘香,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