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还要重重闯关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5-08-18 12:06:01 浏览()次

 治理黑臭水体时,第一步是先恢复水体,第二个还要建立起地方政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能一边在治理,另一边在增加黑臭水的排入,要注意控制增量。如果新改扩建的工程没有配套污水管线,而流域内污水处理厂又满负荷,那么应该规定项目不能建设。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其军

  ◆李艳茹

  今年4月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E20环境平台近日举办了第57期环境战略沙龙,邀请业内专家、企业家深度分析河湖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的困惑、问题和发展瓶颈。

  城市规划“制造”难题

  提问:为什么黑臭河治理难度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家卓:黑臭河治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是污水直排问题严重。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多地的考察,很多河流甚至没有进行截污。

  二是合流制的溢流污染。以浙江嘉兴南湖为例,一到下雨时,仅7毫米的降雨量就会导致污水横流,其核心是存在合流制的溢流问题。我国600多个城市有10.7万公里合流制的管网,这部分管网对城市水环境的改善是较大隐患。

  三是初期雨水污染。初期雨水水质很脏,其污染和污水相差无几,经常导致一场雨后水环境“回到解放前”的现象。

  四是管网的错接和混接问题。我国多处没有明确的分流制或合流制,大多是混流系统。如河北石家庄某项目中,管道前段实行分流,在过铁路时却合成一根管,前面部分的分流属于无用功。广西南宁的一些管道,外部是分流的,但在小区建成的时候,污水接雨水,雨水再接污水,非常混乱,难以操作。天津目前查到的混接错接的有3900多处,数目惊人。

  考核标准还未确定

  提问: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和考核标准存在哪些不足?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环境中心主任张统:现在河湖治理缺乏标准技术和考核标准,收费方面也缺少抓手。同时,全流域的河流治理非常难,河湖系统范围很大、边界模糊,也是治理单位或设计单位承担这样综合性河道治理面临的难题。

  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旭:黑臭水体治理要“中西医结合”,“西医”是在黑臭河湖边建设污水处理厂,做污水截流等;“中医”是打造河道生态系统。

  对于考核标准的制定不能过高,如果按照Ⅲ、Ⅳ类水体的二三十个指标考核治污企业,并以此付费,企业会不敢接项目。

  企业最担心的还是付费

  提问:政府支付是否仍有风险?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目前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不明,对企业判断其是否值得合作非常不利。这种情况下,企业不知道政府支付能力有多大、是否已到能力上限以及项目是否真的能如期推进等。同时,实际执行中,由于政策方向、统筹协调等多方面因素,一个项目的科学性不能决定地方政府为其支付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企业需要承担较大风险。

  博天环境集团副总裁张伦梁:黑臭河道治理核心是政府付费。由于各地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对于系统性的生态景观治理,一般不愿意投入太多。尤其对于农村的坑塘沟渠治理,采取什么样的付费模式更需要探索。

  PPP应用不那么容易

  提问:PPP模式在黑臭水体治理中顺利推进?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薛涛:在黑臭水体治理的商业模式方面,特别是PPP模式中政府支付信用需要探讨;由此带来的资本市场态度和企业行为影响需要考虑;考核指标、成本计量与系统集成效果有待细化。

  虽然由于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要依赖建设系统,涉及建设部,但建设部的重心则更多倾向于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这就需要部委之间的协作与平衡。同时,在推进相关PPP项目方面涉及财政部,而财政部考虑的多是财政安全问题,这也需要相关部委沟通,以争取在环保类PPP项目推进上达到更好的效果。但目前来看,部委间的协调仍是瓶颈。

  济邦咨询公司总经理张燎:做环境治理的PPP项目,对其中的问题有3点体会。

  第一,政府和投资商都在考虑对于项目前期的技术需要准备到什么阶段,在工艺技术没有完备的情况下,很难快速推动PPP项目。特别是以技术导向的水环境整治项目,如果前期工艺、技术选择有争议,准备工作不足,会给后期的方案设计、交易结构设计以及风险的识别和分配带来巨大的困难。

  第二,要明确按效付费的绩效指标怎么设定,这也是一个难点。现有的PPP文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操作起来有难度,应该有一个技术导则来明确项目的考核指标和付费方式。

  第三,水环境治理的回报机制存在难点。目前没有费用和价格政策,如果依靠周边受影响区域内的土地增值作为反哺,会与土地政策的限制相矛盾。如果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政府付费,这就要求具有高透明度和高保障度。

  作者单位为E20环境平台

  案 例

  洛河水环境治理PPP项目

  项目基本情况:2014年8月,河南省洛阳市政府确定启动新一轮洛河市区段32公里水系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工程。前期启动的示范区包括洛阳桥至李楼桥洛河5.5公里段,瀍河至上游5.2公里段,内容涉及多个节点及景观核心区域。

  在治理过程中,项目承接方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洛河特质及周边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再制定方案。

  治理模式:项目采用PPP模式。洛阳市政府将存量污水处理资产(55万吨/日)与北控水务成立合资公司,北控水务以现金形式出资,占合资公司70%股份。合资公司得到市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并将负责投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5万吨/日)。

  同时,北控水务还负责洛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投资(一期10亿元)和故县引水工程投资(17.5亿元),政府采用投资补助、政府回购的方式与北控水务在增量项目上进行合作。

  这种PPP模式的交易结构,把河道治理、污水处理、饮水工程打包在一起,可总结为“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值得进一步探索。

  西江原位生态修复项目

  项目基本情况:西江在浙江余姚的1.7公里中,有23支流受到工业、农业多重污染,水面面积28万平方米。采用原位生态修复技术,3年治理及维护费用不到900万元,平均每年平方米不到15元,基本维持在Ⅳ类水质。

  治理技术:技术方案来自浙江阿凡柯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有两个特点。

  第一,用的所有微生物来源于环境,即从水体中挑选有效的微生物进行改良、生产,再拿回去使用,此谓“原位微生物”;第二,治理过程直接在水面上进行,无须另建处理厂。

  公司负责人认为,流域治理最长久的方法便是提高河体的自净能力,使自净能力大于污染增量,让水体状况自行转好。在此思路下,所需的核心技术就是如何提高河道自净能力,采用生物法进行末端治理可以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