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长江大保护,民主监督如何发挥作用?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21 11:45:43 浏览()次

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持续共抓大保护。共抓大保护,关键在“共”字。2021年6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具有流域性特点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民主监督。民主监督开展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充分集智聚力,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方式和方法,为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的收官关键年,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要增强政治担当,强化使命责任,高质量完成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任务。

坚持协商共治,推动生态保护民主监督走深走实。准确把握民主监督的政治方向和性质定位,掌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的战略安排、重点任务、关键环节,以务实态度进一步在加强民主监督上深化政治共识。服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秉持专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把力量和资源集中到最关键、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上,建立监督反馈与政策修订的动态响应机制。通过调研、提案、协商等形式提出务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前瞻性谋划新一轮专项监督工作,推动民主监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侧重知识成果产出,支持分片区包干开展“解剖式调研”,提出系统性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解决方案。参考借鉴国内外流域治理的有益经验,着力提高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在专项监督实践形式上探索创新,不断提升专项监督工作实效,形成生态环境民主监督工作成果和典型案例,讲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和新时代多党合作故事。

坚持人才聚力,构建长江保护民主监督闭环体系。增强对本党派专家资源的配置力、整合力、引领力,深化专家间的交流与探讨,以专业支撑、专业队伍、专业方法强化长江流域协同民主监督。以超脱于地方利益的视角,探索组建“长江生态保护民主监督联合体”,聚焦长江大保护“硬骨头”问题。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以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行动指南和工作主线,畅通协商—反馈回路,在流域统筹、技术转化、利益调节等关键环节形成监督闭环。支持调动环保、法律、经济、文旅等领域专家组建评估小组,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评估,助力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统筹”。依托政协大会发言、“党派直通车”等参政议政渠道,形成专题报告、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坚持跨界赋能,以科技与创新双轮助力长效治理。充分考虑长江流域各省市的经济基础、生态本底、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因素,加强科技创新技术突破,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持。推动环境、社会和治理与生态环境科学有机结合,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智库资源开展技术研究与服务对接,实现民主监督与增进共识双向发力。坚持技术赋能,探索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兴技术,利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气象、住建、水利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生态环境状况动态感知体系与生态环境污染立体防控体系,实现对长江流域重点污染区域的问题准确识别与分析。

作者单位: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