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在谈到“十五五”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表示,在做好大江大河水质监测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群众身边的中小水体延伸,“十五五”期间将新增170余条群众身边的支流小河监测,让点位跟着群众走,数据围着民生转,让公众对监测数据更加可感可及。笔者认为,监测点位下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布局调整,更是为了更好地聚焦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环境监测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既是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也是及时发现问题的“侦察兵”。我国传统的监测体系遵循“抓大放小”的逻辑,以地表水为例,重点关注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通过关键节点的数据研判生态环境情况。“十四五”期间,全国共布设3641个国控监测断面,监测范围覆盖全国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湖泊、水库,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等。年复一年的监测数据,详细记录了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跨90”的历程。
这种“主动脉监测”模式虽能把握宏观态势,却难以感知群众身边的“毛细血管栓塞”,如一条散发异味的沟渠、治理后又返黑返臭的水体等。而这些看似微小的环境问题,却会对群众生产生活产生直接影响,是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减分项。将监测点位延伸到中小水体,监测数据就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数据变化也更贴近群众的感受。
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小河小溪保护不足是水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之一。中小河流、支流水质与大江大河水质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根系与树干”:支流向干流输送养分,也传导病害,支流的健康程度决定了整个流域的生命力。比如,江西素有“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的说法,经过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量年均达148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6.6%。进入鄱阳湖、最终汇入长江的“千河”,不仅为长江贡献了丰沛的水量,也会带来沿岸的污染物,而且这些污染物还可能会形成累积效应,最终影响干流水质。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断深入,中小河流甚至小微水体成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突破口。而且,中小河流水体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直接影响,如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排放等,导致水质变化频繁且复杂。进行实时监测,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因此,将监测点位延伸到中小河流,有助于推动治理模式向“根系养护”方向转变。通过支流水质提升工程夯实生态基底,借助智慧监测实现污染溯源,最终构建起“支流清则干流畅”的良性循环。但是,这些支流小河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而且情况复杂,一直是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难点。
近年来,多地开展了针对中小微水体的水质监测调查工作,目的是全面掌握水质情况、评估整治效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这些监测多以手工采样为主。要将监测网络扩展到分散的支流小河,绝非是一个简单的设备增量工程,监测点位选择、水文条件、数据传输等都需要综合考虑。在完善监测网络布局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通过“民间河长”“随手拍”等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河湖治理工作中来,共同守护家门口的碧水清波,破解传统监测体系覆盖不足、响应滞后等难题。
监测点位下移,从聚焦江河湖海的“大循环”,到呵护门前屋后的“微生态”,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的治理初心。而这个过程,需要政策助力、科技赋能,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共同创造“家门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