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河长如何激活河湖治理新动能?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3-31 11:25:29 浏览()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为河湖治理的重要制度创新,河长制自2016年全面推行以来成效显著。当前,河长制已进入深化发展阶段,需要从突击整治转向长效治理,从关注工程建设转向更加注重精细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民间河长的补充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就如何完善民间河长机制提出建议。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日益增强。水环境质量与民生息息相关,更能激发公众参与保护的热情。目前仅靠地方政府部门和行政河长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水环境治理需要。因此,应当将沿河居民和社会组织纳入民间河长体系,通过规范化组织建设,将分散的民间治水力量凝聚起来。这不仅可以弥补地方政府治理力量的不足,还能形成外部监督,而且可以提升民间治水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

二是强化党建引领。在河长制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通过在民间河长协会建立党组织,与地方党委和河长办形成工作联动;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党员河长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治水。这种党建引领模式既能促进部门协同和区域协作,又能加强地方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合作,形成治水合力。

三是推进数字治理。现代信息技术为河长制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水环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例如云计算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水生态环境数据,人工智能使水生态环境治理模型具有感知、记忆和学习的能力,大数据可以改善水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的存储、检索及评估。针对民间河长参与的特点,开发移动政务平台尤为重要。例如浙江省推出的“绿水币”小程序,为民间河长提供了便捷的参与渠道。通过数字化平台,民间河长可以实时查看河道信息、参与治水活动、反馈发现的问题,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参与。

四是完善制度保障。民间河长多为兼职,有可能缺乏必备的业务素质及持久的投入动力,参与巡河或其他治水公益活动的时间及频次也难以保障。为确保民间河长持续有效参与,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要制定民间河长管理办法,规范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引导其认真履职,提升专业性,增强责任感;建立行政河长与民间河长的定期沟通机制,交流心得体会,分享经验教训;完善问题处理反馈机制,提升民间河长的参与效能;建立健全激励表彰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民间河长的获得感和荣誉感。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为民间河长参与治水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