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9-20 00:37:02 浏览()次

蜿蜒5400多公里的黄河,不仅哺育了沿岸亿万中华儿女,也是维护西北、华北生态稳定的生态“血液”。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包头市,保护好“母亲河”,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是重要政治责任,也是保障这座传统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包头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黄河与包头城区发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尊重自然,淌进血脉的“绿色基因”

在包头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展厅,展示着新石器时期至元代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刻磨在山岩上的牧野放歌的历史印记。他们将广袤的草原、巍峨的青山和浩瀚的沙漠等美丽景色,镌刻在阴山岩壁上,展现着厚重的草原文化,突出了“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秉承和发扬黄河传统文化精髓,包头市近年来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包头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修订了《包头市湿地保护条例》《包头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系列规划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湖河、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仅南海子湿地保护区面积就增加了88.77%,湖泊面积增加114.14%,保护区鸟类由77种增加到242种。将黄河流域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生态环境执法,推动开展黄河流域“清废”“两打”、生态环境隐患大排查、沿黄湿地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共护黄河的强大合力,保障黄河碧水奔流、岸绿景美。

“我们将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贯彻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有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落深落细落实,以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文彬介绍说。

虽已入秋,但“热”势不减。沿黄大堤生态廊道持续推进,紧邻黄河之滨的南海湿地依然吸睛,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被小白河湿地公园怀抱着的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8979平方米的博物馆中,史前黄河厅、千面黄河厅、人文黄河厅、治理黄河厅、生态黄河厅、未来黄河厅等展厅,以丰富的展物、资料等生动呈现着灿烂的黄河文化和浓厚的包头区域历史文化,以及多年来湿地保护成果。登上50米高的观景塔,向南远眺黄河风光尽收眼底,绿荫蓊郁、飞鸟翔集;向北俯瞰满城繁华,城市与自然、生态与人文在这里相融相合,同生共长。

 

南海子湿地保护区秀美风光。

 

顺应自然,融入生活的“绿色风尚”

黄河之畔,阴山脚下是美丽富饶的敕勒川平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耳熟能详的《敕勒歌》,生动描绘出这片苍茫草原的“印象”。虽然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这里现在有自治区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美岱召镇和沟门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让这片沃土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和沟门镇牵手相连,与青山相依,与绿水为伴。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和地域特色,两地联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以大雁滩田园综合体为核心载体,自然资源禀赋结合人文,打造城乡结合部宜旅氛围,“生态+”有效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沟门镇的杏花节、美岱召村的中国金杏节暨三娘子旅游文化节,全面提升了地域旅游品牌知名度;敕勒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充分体现了科技引领乡村振兴,地—校—企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产教融合绿色发展示范模式;将红色旅游作为新的突破口,激活乌兰夫革命活动旧址等红色资源,形成尽显地方特色的“红+绿”发展模式,推动红色旅游发育,与农闲旅游相辅相成,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

美岱召镇和沟门镇只是“缩影”。近年来,包头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今年首届黄河开河观凌周文化旅游活动,将黄河文化、黄河景观与包头人文历史、工业文明等有机融合,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让古老的黄河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使黄河流凌的自然现象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新景观,一周时间吸引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逾1100万元。期间,包头市精心筹划各类活动50余项,除登高眺望黄河美景,游客还可参观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体验“遨游黄河”虚拟飞行,参与非遗剪纸、烙画民俗、黄河故事我来讲、黄河通关文创集章,以及“我们在行动”保护母亲河研学等活动,让黄河文化瑰宝深入人心。

 

黄河流域(包头段)壮美景观。

 

保护自然,铭刻于心的“绿色印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头市作为黄河上中游分界的关键地区,沿黄重要生态功能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忠诚践行“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立足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坚持以水定绿、科学绿化、生态惠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包头段)的生态保护,有效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包头市实施“还水于河、还水于民”工程,完成主城区4条河道生态补水和治理任务,有效解决了主城区河道常年干涸、资源闲置问题,工程辐射沿线近百个居民小区,受益人口近百万。不断强化沿黄工业园区污水治理,从2023年10月开始,组织实施“雨污分流综合治理21个月攻坚战”,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编制排水专项规划、开展市政管网和工业园区管网设施普查、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推动重点治污项目等7项重点举措。同时,在全国钢铁行业率先完成浓盐水提盐综合治理,稀土企业全部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全部实现废水“零排放”。工业重复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9%,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40.52%。创新治水模式,投资1.6亿元完成智能管网探测3366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38%,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全面实施防沙治沙黄河“几字弯”包头攻坚战、“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482万亩,完成草原保护修复295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18.8%和35.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0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42.63%。

通过实施系列措施,黄河从包头入境到出境全线实现水质不降低、功能不衰退,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100%达标,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连续位居全国第7,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持续稳定达标。沿黄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由2011年的133种增加到218种,野生鸟类由201种增加到242种。

 

赛罕塔拉城中草原景色宜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站在新的起点上,包头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建设“美丽包头”目标,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从保护、传承、弘扬三个方面发力,以绿色生态景观、文化旅游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交相呼应的“特色”工作上不断深入实践,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笃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