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禁渔计划”是支撑长江大保护的国家重大战略。为恢复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该计划规定,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威胁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进而影响其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因素是江湖阻隔和围湖造田等引起的生境破碎化或生境萎缩,因此,仅靠禁渔措施或许难以让渔业资源完全恢复。
近日,云南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海军和谢平的一项研究发现,江湖阻隔和围湖造田等引起的生境破碎化或生境萎缩造成了约70%的渔产量下降,是威胁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进而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因素。过度捕捞则进一步加剧了鱼类资源的衰减。
研究指出,长江渔获量的首次大幅下降时间为1954年—1972年,这一时间段与长江流域湖泊围垦和河湖间大规模的水坝、水闸建设同步。由于围湖造田多数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此期间围垦的面积甚至占湖泊总面积高达39%。当时捕捞强度较小,渔具效率也较低,因此研究推测生境退化是驱动渔产量第一次下跌的主要原因。
图为长江中下游干支流的渔获量和淡水豚类的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图源研究论文。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效渔具的大规模使用,渔获量出现了第二次断崖式下跌。这一阶段,湖泊围垦和江湖阻隔新增较少,因此造成第二次渔产量下跌的主因应当是过度捕捞。
这一研究对比了渔产量达历史最高点的1954年和三峡大坝开始运行前的2002年,发现因栖息生境退化和过度捕捞造成的渔产量下降约为35万吨,其中约70%的渔产量下降可归因于栖息生境退化,而剩下的30%源于过度捕捞。
图为在不同条件下河湖生态系统过程示意图(a-d),生境退化和过度捕捞对于渔产量的相对贡献率与“十年禁渔计划”结束后预期能达到的渔产量(e)。图源研究论文。
仅依靠“十年禁渔计划”可能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长江鱼类资源极度衰退的现状。“该计划能消除对鱼类群落的下行控制因子即过度捕捞,但不能促进鱼类上行控制因子也就是食物资源的增加。”王海军表示,“因此,需要重新打开鱼类索饵场和产卵场之间的洄游通道,这是长江中下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再生或者说再自然化的关键。”
谢平建议在禁渔的基础上,还需补充实施江湖再连通,打通鱼类索饵场和产卵场之间的洄游通道,这样可加快湖泊与河流渔业资源的一体化进程,实现干流渔业资源量的有效恢复。
江湖连通后鱼类资源的恢复也将为江豚等提供更丰富的饵料,有利于濒危物种保护。江湖水文连通性的提升也可以通过水文扰动提升栖息生境的异质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量。
“目前一些附属湖泊由于禁渔导致了渔业资源量的大增,不应该去重启所谓的‘生态捕捞’,而是应该将鱼放归长江。当干流鱼类资源量得到充分恢复后,则可通过有计划的捕捞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谢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