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捕促进四川一江五河鱼类资源恢复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9-09 13:08:58 浏览()次

 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禁捕。这是一场“持久战争”,也是一场“全面战争”。

  其实早在去年9月,四川就全面停止生产性捕捞,“一江五河”江面逐渐变得冷清。封江一年来,10257艘渔船全部停捕,16480名渔民成功上岸,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种群数量明显恢复。

  上万艘渔船全部停捕,可为鱼类争取2至3个世代繁衍

  2020年9月,四川在完成天然水域“清船”“清网”“清江”“清湖”后,全面停止生产性捕捞。

  今年8月30日,四川封江一周年。在全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上,四川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强调,工作不能有一丝放松,“现在工作只是开了局。”

  根据中央部署,2019年起,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大渡河)开始准备长江禁渔相关工作。其中,全域水系96.6%归属长江流域的四川,涉及“一江五河”(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

  2020年9月底前,四川实现10257艘渔船全部停捕。“‘十年禁渔’可以为多数鱼类争取2至3个世代繁衍,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历史意义。”四川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正着手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据初步掌握情况和群众反映,目前全省“一江五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种群数量明显恢复。

  以赤水河流域为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监测数据表明,禁渔以来,赤水河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

  如鳗鲡、鲈鲤等,已被重新采集到。据不完全统计,赤水河鱼类资源调查发现的物种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

  1.6万名渔民上岸,安置保障做到“一个不落、一个不少”

  8月28日,泸州市合江县,一艘写有“科研监测”字样的小船正缓缓驶向赤水河,随行的船员李庆余正是转产的渔民。早在2017年赤水河率先禁渔后,李庆余就被中科院水生研究所选中,聘为赤水河鱼类观察员。和李庆余一样上岸的渔民,全省共有16480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渔民退捕转产涉及18个市(州)、115个县(市、区),可谓“点多面广”。

  禁渔成不成,渔民转产是关键。如何让渔民真正“稳下来”?四川积极出台退捕渔民补偿方案,尽量确保渔民“能上岸、有钱赚、能稳住”,各地也在不断探索。7月9日,南充市高坪区组织辖区内18名护鱼员接受专业培训。无一例外,他们此前都是在嘉陵江上打鱼的渔民。

  “无论是渔民增收,还是安置保障,都必须从长计议,做到‘一个不落、一个不少’。”截至8月17日,四川省退捕渔民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13004人已全部转产就业,符合参加养老保险条件的16324人全部参保。

  构建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执法监管网络

  距离宣判已经过去3个多月,刘某仍然无比懊悔。去年11月初,刘某和其他两位同乡在广安邻水县的御临河内分乘3艘木船捕鱼。随后,被邻水县公安机关抓捕。今年5月10日,邻水县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刘某三人分别获刑7个月。

  类似这样“明知故犯”的案例,并不少见。今年以来,全省共开展联合执法行动3557次,查办各类涉渔案件3151件,公安机关打掉团伙46个,市场监管部门检查经营主体超36万个(次)。

  如此多的案例,给禁渔带来不小挑战。为切实增强渔政执法力量,截至7月底,全省21个市(州)、173个县(市、区)按时建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共配备渔政执法人员1200余名、护渔员2300余名。

  除了加强渔政执法力量,四川制定了长效机制,构建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执法监管网络。各地积极配置执法船艇、无人机、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执法装备,建立人防与技防并重、专管与群管结合的执法监管新机制。省农业农村厅和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合制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全省“十年禁捕”联合协同监管机制已初步建立并有效运行。

  措施能落地,需要硬考核。目前,四川已将长江“十年禁渔”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目标考核、河湖长制考核推动强化日常巡河,督查督办,并将禁捕水域范围纳入全省河长制“一张图”。此前,四川首次将“十年禁渔”纳入全省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班子实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