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污水直排,另一边是相距仅380米远的污水处理厂长期“吃不饱”;一边把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当成摆设,另一边却花费千万元资金购买临时设备应付督察。在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近日集中通报的第一批典型案例中,广东省茂名市水污染治理的案例发人深省。
就在今年5月,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刚刚通报了云南省保山市东河、玉溪市杞麓湖在污染治理工作中敷衍应付、弄虚作假,以及广西崇左黑臭水体治理一填了之等问题。此后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被问责、处理,但这些却没有让茂名视为前车之鉴并引以为戒,而是同样试图通过敷衍整改蒙混过关,又一次暴露出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顽固思维仍没有改变,生态环境治理系统观念严重缺乏。
广东省住建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茂名全市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34.5%,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茂名市给督察组的汇报材料中也清晰地显示,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错接、漏接、混接点位达到566处。如此看来,污水收集率低、管网错接漏接等问题,茂名不是不知。但直到得知督察组即将进驻广东省时,才想起要赶紧行动。建管网来不及,就在临时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上动脑筋,用槽罐车运送处理不完的污水。电白区更是在督察组进驻广东的同一个月,紧急建成一套一体化污水应急处理设施。如此敷衍应付,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能得到解决?
小东江是茂名的“母亲河”,水东湾是国内少有、面积适中的城市内湾,对当地百姓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茂名党委政府本该把两条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摆上重要位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水东湾滨海大道的观鹭阁处,在场人员看到的是积存的大量生活污水以及长满的青苔,听到的是污水直排的哗哗声,闻到的是明显的臭味,与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相去甚远。
治理水污染,控源截污是关键环节,而控源截污的实质就是做好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厂长期“吃不饱”,而纳污范围内的大学城片区却由于缺乏污水管网,导致每天8000吨生活污水直排。面对这种情况,茂名理应下决心完善污水管网,但讽刺的是,2018年-2020年市城区仅分别新建管网45.7公里、31.9公里和27.5公里,新增数量全省靠后,而且一年比一年少。该建的不建,建成了的又错接漏接发挥不了作用,茂名非但没有想方设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反倒挖空心思做表面功夫,这种虚功,危害不小。
事实证明,表面功夫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问题越拖越大、越拖越难,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而且,对本就不富裕的财政资金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查询今年1月-7月广东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可以看到,茂名在全省21个城市中排名第十三位,且年平均增速仅2%多一点,增长率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在这种情况下,茂名理应比其他地方更加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这些非常规手段,不仅违背系统观念,无益于水污染治理,而且日后被闲置的应急设施也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应急设备不是长久良策,水污染治理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体现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上。尤其是城镇黑臭水体治理,更是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水污染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为“迎接”督察而临时抱佛脚,终究是纸包不住火,污染问题不会自愈,只会越来越糟。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必须从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等基础性工作入手,绝不能依靠转运、撒药、一填了之等临时性措施。只有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有机结合,黑臭水体治理才不会顾此失彼,水污染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早在今年5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就已针对小东江达标工作约谈茂名市政府及相关单位。8月24日,小东江因为不能稳定达标被生态环境部通报,在此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又被当做典型案例通报。警钟接连响起,希望能敲醒当地党委政府的治污决心。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及时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担当,系统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切实为“十四五”期间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